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慕尼黑国际安全会议,中国军界要员出席

2003年2月7日

在伊拉克战争阴云的笼罩下,第39届慕尼黑国际安全政策会议的焦点是从安全政策的角度探讨如何对待伊拉克问题。约25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安全问题专家将参加讨论。中国方面有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出席。

https://p.dw.com/p/3FKs
40余国高级政界与军界要员聚集慕尼黑,德国警察处于高度警戒状态图像来源: AP

在去年的会议上,专家们很快就反恐斗争的策略达成了一致,但是,今年的情况却大不相同。如何摧毁萨达姆侯赛因政权手中可能拥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专家们对此势必将会有很大的意见分歧。

世界战争精英的大会?

“慕尼黑国际安全政策会议”的前身是“慕尼黑防御问题会议”,1962年在德国出版商、前反纳粹活动家冯.克莱斯特的倡议下首次召开。当时的主要议题是如何发展大西洋两岸的关系。

历届防御问题会议的召开都伴随着反对战争的抗议活动,不过,大多数时侯,参加者为数不多,只是散发一些反战的小册子。但是,最近几年中,抗议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有关当局估计,超过1万人将参加今年的反战抗议活动。除了教会,工会以外,慕尼黑市长伍德也号召人们参加今年的和平抗议活动并将发表讲话。反全球化人士,和平主义者也纷纷前往慕尼黑,用他们的话说,是去抗议云集“世界战争精英的大会”。

但是,称国际安全政策会议是“世界战争精英的大会”其实是不公平的。在国际安全政策会议上,来自世界上民主国家或非民主国家的政军界高层人士以及裁军和安全问题专家正是为防止危机以及促使裁军作出努力。比如,在60年代的会议上,专家们就讨论过禁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技术的扩散,对70年代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会议有关生化武器的讨论也对禁止生化武器公约的诞生产生了积极影响。

伊拉克和朝鲜问题成为本次会议焦点

在伊拉克危机的阴影笼罩下,国际安全政策会议将于2月7日至9日在德国的慕尼黑举行。会议拟定的目标是“寻求和平解决当前冲突以及避免战争的途径”。

1992年,防御问题会议改名为“国际安全政策会议”。伴随着东西方冲突的结束,会议的重点转移到北约在未来的作用以及美国和欧洲关系的转变。此外,会议还就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将俄罗斯纳入欧洲稳定体系,在北约框架内建立欧洲危机反应部队以及北约东扩进程进行了讨论。

自1999年来,国际安全政策会议由曾经担任前德国总理科尔安全顾问的特尔切克主持。在他的倡导下,会议对中东欧国家敞开了大门。由于安全问题对世界各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符合全球安全政策的要求,会议也邀请了亚洲国家参加。中国,日本,印度,巴基斯坦都派出政军界高层人士与会。

今年的会议是否能够为和平解决伊拉克和朝鲜危机带来希望是人们非常关注,也格外担心的问题。因为,所有身居高位的与会代表,包括北约秘书长罗伯逊,欧洲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索拉纳以及30余名各国外交部长或国防部长都将只是以自己的名义发表讲话。

会议期间,代表们有互相交流意见,举行双边会谈的机会。德国国防部长施特鲁克将和他的美国同行拉姆斯费尔德举行会谈。

德国外长菲舍尔和在野党基民盟主席梅克尔都将在会议上讲话。迄今为止,慕尼黑国际安全政策会议的特色始终是对欧洲,大西洋两岸以及全球安全政策中的棘手问题进行公开讨论。

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将出席此次慕尼黑国际安全政策会议,并将在会议上发表关于国际反恐的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