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悲观的德国年轻一代

2012年12月2日

一项新的研究调查勾画出了悲观的年轻一代。好成绩会带来成功——来自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的青少年中,相信这一点的只占四分之一。

https://p.dw.com/p/16uLx
图像来源: DW/ J. Mahncke

(德国之声中文网)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真是这样吗?不是,超过半数的德国人回答说。阿伦斯巴赫研究所不久前的一项调查显示,30岁以下的德国年轻人尤为悲观。来自普通家庭的年轻人中81%认为努力并不值得。研究人员这样写道:"56%来自上流社会家庭的年轻人认为,努力一般会带来社会成就,而出身社会底层的年轻人中,持这一观点的只占19%。"

"青少年的这一看法是比较客观的",达姆施塔特工大的社会学学者哈德曼(Michael Hartmann)表示,年轻人的事业成功与否,在德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父母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他解释说,"在过去的十年里,社会流动性大大减少了",从社会底层奋斗出来,越来越难了。因此哈德曼对于1800名受访者的现实态度并没有感到吃惊。

辅助性的教育系统

当然也不是每个受访者都持悲观态度。波恩海因里希赫兹职业预科学校的一名学生这样描述说,"这附近公司很多,这挺不错"。这所预科学校面向那些还没有找到学徒岗位的学生,更类似于一种权益之计。这些17岁至20岁的年轻人在这里既可以学习德语、政治、经济,也可以熟悉了解金属工艺的一些理论和实践。"这可以提高我们未来找到学徒岗位的机会",一名参加上午"工程进度规划课"的学生如是说。

金属工艺组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不好:很多人出身贫困家庭,超过半数的人的家庭有移民背景。尽管如此,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表示,对未来持乐观态度。"这一组的气氛很好",教师滕奥伯伦德尔(Karsten Oberländer)对此表示肯定。他一方面要求学生严格守纪、积极参与,另一方面给予他们相应的尊重。

不轻易言败

17岁的纳西姆(Nassim)在就读文理中学不久后(文理中学毕业时参加高考,获得上大学机会),选择转至实科中学。因为他在十年级时的成绩,已经证实无法获得大学学习资格。"我失去了方向,成绩越来越差,然后我留级了",纳西姆这样讲述道。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他想学习计算机工程,在业余时间一直尝试电脑游戏编程。

纳西姆的父母在纳西姆一岁那年从伊朗迁至德国,他们也同样希望自己的儿子事业有成。他们两人都受过高等教育、教过书,但现在只有父亲上班,作为一名出租车司机。"我父母对德国的教育体制不太了解",纳西姆说,"职业顾问建议我今年去上职业预科学校,但这一年确实不顺利"。尽管这一切并不容易,纳西姆表示决不轻易言败。

越灵活越好

对于实科中学和普通中学的学生而言,找到一个学徒岗位并非易事。波恩特奥多尔利特学校校长冯泽坦(Florian von Sothen)表示,该校毕业生中只有20%直接找到了学徒岗位。他说:"总有学生在说:'反正也没人要我,我为什么要努力',但事实状况并没有那么糟,特别是在企业通过实习对学生有所了解之后。" 冯泽坦校长表示,早期的职业生涯辅导很关键。学生们要更灵活,要更多地了解职业岗位信息。

良好的信息服务不仅可以帮助悲观的年轻人,也可以缓解未来十年劳动人口老龄化这个大问题,经济记者、作家赫尔曼(Ulrike Herrmann)这样表示。"未来每年会有大约50万人退出劳动力市场,而这些空缺将不会被填补"。婴儿潮时期出生的那代人将在未来的几年退休,届时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会不断上升。但在这个社会变化到来前,社会政策的导向--如社会学学者哈德曼所述--仍应该是:在职业发展道路上,为所有年轻人提供平等的机会。

作者:Julia Mahncke 编译:万方

责编: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