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语媒体:民主和威权谁更优秀?

文山(摘编)2015年6月25日

德语媒体继续关注中国拟立法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监管。此外,中国独特的政治体制对经济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弊,同样是德语报刊热衷讨论的话题。

https://p.dw.com/p/1FnTz
China / Volkskongress / Xi Jinping / Li Keqiang
图像来源: Reuters

(德国之声中文网) 瑞士《新苏黎世报》指出,不论是本土的或是境外的NGO,在中国的运营都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而正在酝酿的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监管的法律,将会让这些机构的运作更加艰难。作者认为,中国在这方面正在步普京的后尘--俄罗斯不久前也出台了法律,强化对NGO的管控。文章写道:

"当前的这部法律草案,引起争议的地方有很多。比如,中国当局在草案中故意使用模糊的措辞来定义究竟什么是NGO,而究竟哪些行为将受到这部法律的制约,同样写得模棱两可。按照这份草案,所有的境外非盈利机构都能受其管辖,包括商会以及经济促进会。甚至境外博物馆在中国筹办一场展览、跨国高校交流也在这部法案拟定的管辖范围内。"

文章继续写道,根据目前的估计,大约有3000到5000家境外NGO在中国运作。"那些想在中国长期运营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如何获取当局的许可证,将成为一场纯粹碰运气的赌局。按照正在审议的法律草案,大约1000家有意长期运营的境外NGO首先需要对口政府部门的同意。比如,致力于法治国家构建的NGO就需要由司法部批准;如果这个NGO在这场赌局中获得了政府部门的同意,则需要进入下一步流程--在公安机关进行注册,这里也蕴藏着许多不确定性。按照法律草案,公安机关将更加仔细地审视境外非政府组织;安全机关甚至将被允许每年对这些NGO的办公室进行检查,并监控他们的活动。"

德国《经理人杂志》则以"中国体制更优秀吗?"为题,点评了加拿大社会学家贝淡宁(Daniel A. Bell)的新书《中国模式 - 贤人政治与民主的极限》。书评写道:

"企业家以及经理人都喜欢快速的决策、清晰的权责。所以,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暗中赞赏中国的威权体制,重大决定都是有政治局里的几个人作出。不论是数千公里的高速铁路网,还是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决策都是由北京的那个小圈子作出的。决策过程中,不会有议会的干扰,也不会有民众阻拦,法院不会推翻政治决定,媒体也不会大肆批评。而在一个民主政体中,这些却都存在,这也是许多事情无法迅速推进的原因。"

China - Schnellzug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在贝淡宁的新书中,他对中国模式的优势大加赞赏:受过最优质教育的领导人迅速果断地作出长远的决策。贝淡宁同时抨击了民主体制的慢条斯理,并且认为民主体制不一定能把最优秀的人才推到政治最高层。"

《经理人杂志》指出,在清华大学任教十来年的贝淡宁提出以上观点,将把自己推到一个危险的境地。"称赞中国优势的人,很快就会被扣上'民主的敌人'或者'为威权唱赞歌'的帽子。但是贝淡宁却不是这样的人。他在书中也提到了中国体制的缺陷,其中包括腐败、缺乏法治等,因此,他在书的末尾也建议中国采纳一条结合两种体制优势的道路,即'民主贤人政治'。"

书评认为,贝淡宁的这一"混合体制"建议并不精彩,但是他的分析却是本书中极为出彩的部分。"这些分析让我们注意到了令人不适的真相:我们正在和中国进行体制竞争,而这却是我们西方长期以来不愿承认的。我们一直相信哈佛大学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所写的《历史的终结》一书,他在书中过早地论断,随着苏联的解体,西方以及其民主加上市场经济的体制获得了胜利,并认为这一胜利也会走向中国。就在几年前,许多西方政界人士以及政治学者还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现代化,中国的政治也会开放,并逐渐演变成民主体制。即便在今天,还有很多人坚信这一点。"

书评的最后指出:"我们应该摒弃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中国不会变得和我们西方一样,中国的体制将依然会是雌雄同体:经济上(部分)自由化,政治上威权化;中国的体制--就如前文中所述一样--也将依然比民主制更为高效。民主体制必须能够承受这一劣势。但是,这并不应阻碍我们思索,究竟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民主体制更为高效。"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