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媒体

德语媒体:噤声不得人心 镇压造就港独

文山 摘编
2019年10月17日

周四的德语报刊质疑了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不提示威运动、只提房屋政策的做法。《法兰克福汇报》担心,港府与北京正在逼迫年轻示威者走向“港独”。《南德意志报》认为,中国在香港问题上的强硬反应,恰恰表现出了北京的软弱。

https://p.dw.com/p/3RRoc
Hongkong Lady Liberty Statue Lion Rock
《法兰克福汇报》评论指出,香港年轻人越来越想追求香港独立,不管是对于哪一方,这都是极其危险的迹象图像来源: AFP/A. Wallace

(德国之声中文网)《法兰克福汇报》驻华记者以"中国希望对抗"为题,刊发评论指出,香港人对北京的仇恨情绪正在往极端的方向发展,年轻人越来越想要追求香港独立,不管是对于哪一方,这都是极其危险的迹象。

"成立一个独立调查委员会,并不会让政府付出太多代价。但是,习近平显然认为,这样的让步意味着示弱。他可能担心,这会让中国内地的民众也鼓起示威的勇气。也有可能,习近平想要扼杀近年来香港人的反抗精神。据说,在北京领导层内部,已经有人在要求报仇。"

"香港示威者也知道,一旦北京全力反击,将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命运。示威者认为,只有通过极端行为才能加大对政府的压力,因为后者对和平示威根本不做回应。示威者的这种怒火,也体现在'私了'中。他们用很成问题的理由,为破坏商店、地铁站的行为开脱。只因政见不同而遭到殴打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这场示威运动没有领袖。要是有的话,领袖早就被送进监狱了。无领袖的示威也导致了这场运动无法与示威者内部的暴力分子割席。示威者现在考虑的都是些战术问题,他们缺少一份多少也考虑到北京利益的战略。示威者挥舞美国国旗,还将香港宣扬成民主与专制之间新冷战的前沿城市,这一切都正中中国宣传机关的下怀,后者根本没把示威运动视作合理诉求的表达,而是认为示威者都是协助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帮凶。"

"在绝望中,一些示威者开始盼望中国动用军队。在他们的末日幻想中,他们将能在香港的废墟上打造一个民主社会。谁要是听任这种思潮发展,那么,香港的一切自由权利都陷入危险之时,也请不要惊讶。目前,香港的自由程度依然超过中国其他地方。"

"对北京的仇恨情绪,已经有了内在的动力。这让香港的年轻人越来越想要追求独立建国。示威者谱写传唱的《愿光荣归香港》,其意境可以与任何一首国歌比肩。学生群体现在则开始研究政治学者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理论:民族是社会建构的共同体。"

"在这样的背景下,特首林郑月娥除了许诺改善住房政策,却拿不出什么更好的措施。仿佛只要用钱就能够收买示威者,让他们放弃自己的理想。如果北京的当权者无法在强硬手段之外尽快拿出构筑信任的新措施,那么,香港的这场运动,则会走向一个对各方都异常苦涩的结局。届时,中国将轻易地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废除'一国两制'这一样板工程。"

China Nationalfeiertag - Flagge Tiananmen Platz in Peking
《南德意志报》评论指出,中国的真正问题在于,它没能告诉世界,今后中国到底会怎样在国际事务中扮演建设性的角色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K. Frayer

《南德意志报》驻华记者以"中国的强硬其实是软弱"为题,刊发评论指出,中国的真正问题在于,它没能告诉世界,今后中国到底会怎样在国际事务中扮演建设性的角色。

"即便中共当局成功地对许多国家施加了压力,从长期来看,这种强硬的姿态在政治层面上依然是弊大于利。眼下的台湾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北京如今逼迫全世界的企业都将台湾列为中国的一部分。而在从前,即便对不少台湾人而言,香港的'一国两制'也是可以接受的。现在,中共的全面权力诉求、颐指气使的姿态、强硬的香港政策,导致了疏离北京的蔡英文总统能够在明年1月连任。几个月前,蔡英文还被认为连任无望。中国没法赢得人心,所以就想禁止人们张嘴。在自由社会中,这种做法行不通。"

"问题在于,至今为止,中国政府除了胁迫、经济制裁、威胁,并无其他的外交手段。北京没法告诉国际社会,它今后将如何扮演一个建设性的角色。北京面临的压力越大,它为贯彻自己利益而对外发起的回击就会越猛烈。在香港问题上,北京对外国批评做出的激烈反应,就是这种回击的开端。"

"在5G网络建设等与中国相关的议题上,如果德国还想保有行动能力,就必须要有一份清晰的中国战略。双方应该适用相同的游戏规则,长期来看,德国还应该减小对中国的经济依赖。目前,德国政府把这些问题交给德国经济界自己去处理。而北京恰恰利用了德国的这种开放。中国政府早就明白,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下,企业能够自由地运作。中国于是允许外资企业在华进行巨额投资,因为北京认识到,外国公司一旦与中国挂钩,就也会对中国惟命是从。中国人想对了,如今,德国企业的老总是中共最忠诚的战士。"

"其实,这一切还没像某些德国企业所讲的那样毫无希望。即便北京的影响力也是有限的。经济上,中国依然需要外国的技术和投资,中美贸易战也增加了对北京的压力。中国需要开放,至少是其他国家的开放。所以,德国应该在面对中国时,采取更为清晰的姿态。近期北京如此地蛮横,也是因为中国的伙伴们心甘情愿地谄媚。视而不见、自我审查几乎成为了常态。长期来看,这种状况对于德国社会的自由基本权利也构成了威胁。"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