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一本护照不代表旅行自由 | 媒体看中国 | DW | 23.07.2015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媒体看中国

德语媒体:一本护照不代表旅行自由

周四的德语媒体,关注了艾未未重新拿回他的护照一事,以及中国日益严格的网络舆论管控。

(德国之声中文网) 德国乌尔姆市出版的《西南新闻报》以"又一次萌生希望"为题,评论了艾未未重新拿回了他的护照一事。文章指出,艾未未手持中国护照的自拍照,不仅仅让艺术界松了一口气。

"自从艾未未2011年被当局拘捕81天之后,就不时有消息称,这名57岁的艺术家将前往西方国家参加某个艺术展开幕式或者某场电影的首映式。就在不久前,'大赦国际'组织还曾希望能够在五月底向艾未未本人颁发'良心大使'年度人权奖。不过这一希望最终落空。现在,希望又一次萌生了,而且看上去比以前几次更可靠。艾未未有望前去柏林艺术大学,在他的护照被收走前,他就已经被任命为该校客席教授;艾未未还有望去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参加其大型个人艺术展的开幕式。不过,人权组织警告称,拿回护照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旅行自由。"

文章作者最后写道:"尽管这名倔强的政府批评者与当局间的关系近期有所缓和--这并不是指责艾未未态度软化或改变了立场--但是其他人权捍卫者受到的压力却急剧加大了。就在最近,200多人遭到了拘捕或者约谈。"

周四出版的《时代周报》则注意到了中国近年来对互联网舆论的管制日渐收紧。文章以"我们的网络很干净"为题,指出互联网一度成为中国社会迈向自由的希望,但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领导层却让这个梦想破灭。

作者首先将2011年温州铁路追尾事故与今年长江游轮沉没事故进行了一番比较,指出在2011年的事故中,社交媒体对打破宣传机关的压制起到了重大作用,以至于那些平常畏手畏脚的纸媒也敢于拒绝刊登上级宣传机关要求发布的文章,并在版面的相应位置"开天窗"。网民的力量迫使焦头烂额的官员说出"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这样的话。而在四年后的2015年,长江游轮沉没事故之后,网络舆论被当局精心引导,绝不会出现对当局问责的声音。党媒还广泛转载某博客作者的观点,认为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有决心和能力,通过调整三峡水量来协助救援。

作者问道:"在这两场事故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连续数年,中国民众都能够在新浪微博上公开讨论那些从前不可能谈及的话题。这其中包括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社会不公等现象。网民们争相清点官员佩带的高档手表。而政府当局则首次感觉站到了好奇而充满批判的公众的对立面。"

"2013年8月,习近平指示要'夺回网络阵地'。一个月之后,最高法院表示,谣言被转发500次或者被阅读5000次,传谣者可以被判最高3年监禁。至于究竟什么是'谣言',则没有明确定义。这份工作显然还是由党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文章指出,在习近平治下,"互联网的管理被提升到了国家领导层的高度。短短几年前,政府负责网络问题的官员还承认他们对互联网不甚了解。而在今天,这种情况不会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