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系列(12): 大学生 | 文化经纬 | DW | 26.04.2005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德国人系列(12): 大学生

大学生哈特希先生,25岁,未婚,攻读汉学和新闻系硕士。来自「长人之家」的他身高1米96,虽然爱打篮球,却不是最顶尖的篮球选手。和一般大学生一样,他喜欢泡咖啡店,小酒馆,参加烧烤聚会,假期中得作实习或是打打工。虽然有点穷、有点压力,但是日子还是比较自在愉快。

哈特希是众多德国大学生中的普通一员

哈特希是众多德国大学生中的普通一员

哈特希下了课,从教室出来,走过穿堂出到大街,往南走,沿途拐几个弯,差不多才5分钟,便回到他和妹妹合租的房子。学校内虽然有学生宿舍,但是兄妹俩运气不够好,都没分配到房间,只好在校外租个房子合住。这两房一厅约60平方米大的房子,房租和附加费用(如暖气、瓦斯、电费等)算下来一个月大约370欧元,差不多相当于3700元人民币。对几乎没有收入的兄妹俩人是个负担。还好他们的父母在孩子27岁前,每月都还可以从国家得到每个小孩约150欧元的「小孩津贴」。也就是说,如果小孩到27岁还在读书或是受职业训练,他们的父母就可以领此津贴。于是妈妈就用这笔钱帮两个孩子付了房租。

房租解决了,可是吃饭、交通、买书、零用及其它生活上的费用该怎么办?哈特希说:“我每个月可得到所谓的「助学贷款」约400欧元,钱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够用。每位同学得到的款项不尽相同,完全视父母和自己的收入而定。”

「助学贷款」既然是贷款,当然要还回去。通常是离开学校工作五年后,开始还钱,还的数目得看每个人当时的收入及负担而定。哈特希觉得这种方式很合理,对他自己及家人都有相当的帮助。

哈特希读的是汉学和新闻系。在汉学系里他遇到许多来自中国的同学。这几年中,哈特希去过中国三次,主要的目地是学中文和实习。他也去过台湾一次,在台北的一家广播电台实习,毕竟他读的是新闻系,在媒体实习是理所当然而且必要的。哈特希说:“在德国作实习是很必要的,各行各业都很重视他们的新人是否做过实习,实习的成绩理想不理想。在应征工作时,有没有做过实习,有时并不是必备条件,但是大家都会劝你多去实习。”

所以哈特希不但在台湾做过实习,也在波恩的德国之声中文部,甚至是其它媒体实习过。他从中学起就在他的家乡莱比锡的「莱比锡报」的地方版实习。后来每年寒暑假有空时便去那里打工,挣点零用钱,并且累积经验。如今他已经成为该报该地方版的自由撰稿人,不时地为该报写些报导。莱比锡报的杜尔伯地方版仅为当地的1万5千个居民服务,订阅户虽然不多,但是报导的内容却包罗万象,从地方政治、交通、经济、环保到体育、天气、文化活动等,范围很广,所以哈特希自认在那里学习到很多的宝贵经验。

他既然去过中国,有没有什么趣事发生?他说:“有一次我和妹妹去重庆旅游,结果许多小孩和大人围在我们身边,对着我们指指点点,我们原先很紧张,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后来才知道原来他们以前从来没见过如此高大的人,而且是金头发的洋人。”那当然是几年前发生的事,但不可否认,哈特希全家都“高人一等”。哈特希和父亲都差不多1米96高,妈妈和妹妹都大约1米85高。一般德国男人可能平均1米85,女人1米70高。

除了旅游、作实习外,哈特希也和其它一般的德国学生没两样,课余之暇便去喝喝咖啡、上上小酒馆、参加各种名目的庆祝会或是烤肉等活动,有时也去看戏或其它艺术表演。学校内也有学生会和各种体育活动或是戏剧艺术等组织。他虽然没参加任何社团,但经常会和朋友一起打篮球、踢足球、骑自行车等等。

即将毕业的他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参加很多的活动。其它的同学呢?爱玩的人自然活动就多。有些人虽然爱玩,可是没时间玩,因为他们课余得打工。这些学生多半打什么工呢?“他们多半在餐馆、小酒馆、麦当劳等快餐店内当跑堂,也有人去戏院或歌剧院卖票或是作其它临时工,或是在电话公司接电话。工资从一个小时6欧元到12元不等。”

哈特希庆幸自己可领助学贷款,不必边打工边读书。许多同学为了打工,往往不能专心于学业而拖延了学习时间。在以前大家可以常常听到「万年学生」的说法。有人甚至读了40学期还不毕业,因为在德国当学生不但不用缴学费,还有许多优待,比如坐车等等。

但是时代不一样了,渐渐的,德国各大学对学期数较高的「老」学生,或是读第二个学位的学生将收取学费。而且整个学制也将有大幅度的修改,比如将引进所谓学士和硕士的制度。哈特希不会直接面临这些变革,因为他很快就将毕业。但是,毕业后去哪里呢?他说:“我当然希望能到一个可以用到中文的媒体去工作,我不会往企业或政府去发展,当然我不排除可能去中国工作,因为越来越多人这么做,当然我也可能去台湾。不管怎样,我必须先完成我的学业。”

25岁的哈特希已经不是仿徨的青少年,他有明确的目标,正努力一步一步去达成。他脚踏实地,努力不解,一如他温柔但坚毅的个性。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