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专家谈中国抑制通货膨胀措施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 | 28.01.2010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政治

德国专家谈中国抑制通货膨胀措施

中国中央银行和中国中央政府近期不断采取断然措施,削减货币投放量,遏制据说并不那么严重的通货膨胀。这些看去不过是中国国内的局部经济措施,在全世界股市上引起强烈反应,甚至开始有人怀疑随着中国的这些举措,世界是否会进入下一轮严重衰退。就此,德国之声记者一通采访了德国发展政策研究所亚洲经济问题专家费多丽教授(Doris Fischer)。

德国之声:费多丽教授,中国近来采取了几个措施,比方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比方说规定购买第二套住宅的信贷停止一个月等等。这些局部的措施,立刻在全世界引起震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全球范围的震荡呢?

费多丽教授: 中国政府或者说中国政府采取的政策,在危机条件下,首先得到了来自全世界的赞扬,比方说大家比较天真地希望中国能够把世界从危机的泥潭中拉出来。其次,中国去年采取的庞大的振兴经济计划和一系列所谓配套计划,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一致好评。其实很早就有批评声音说:中国这个政策势必造成货币量爆炸式的增长;而且无法保障中国提供的天量贷款会用在正确的地方,来振兴经济。对于国际社会说来,中国提供的统计数字在多大程度上靠得住,也是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在所有这些前提下,现在中国政府采取了上述的措施,结果警醒了相当一批人,他们如梦初醒感到:当初那么看好中国振兴经济的举措,是否真的那么妥当。

德国之声:在中国股市崩盘之后,大量游资进入房地产。中国国内很早就有人警告房地产泡沫,或者买了房不住,或者建了房不买;但无论如何房价却一路飙升。这一系列危机信号为什么在国际对中国的观察中,始终不能得到相应地重视呢?

费多丽教授: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个问题反应出来的,未必是中国经济本身的实际情况,而是我们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如何营造我们头脑中的中国形象,如何报道这些有关中国的实际信息。我前面已经说了:特别是去年冬天,全世界后怀着对中国一定的期待,期待中国会提供克服危机正确的路径。但事实刚好相反,中国房地产讨论早就开始了,早就有人提出:中国中央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各种方式,干预房地产市场,从好言相劝,到动用信贷手段,到实际干预地方政府乃至银行的行为。但这一切的收效甚微。这还没有算上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中央政府或许有意要抑制房地产投机,但地方政府因为从地价上获取绝大部分财政收入,因此对克服泡沫毫不感兴趣。最终逼得中央政府不得不出重拳。所有这些,在中国国内不但早就有讨论,而且有着很开放很激烈的讨论。很可惜,这些中国的讨论在国际范围内,依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德国之声:过去一段时间里,也有一些国际经济学家被问到中国大量投入货币会产生什么后果。但这些经济学者总是回答说:中国的物价并不高,因此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但现在国际上的判断发生了急转弯式的变化。为什么原来不重要的货币量突然重要了起来,原来并不太高的物价统计数字也成为中国通胀的风向标了呢?

费多丽教授:现在大家关注的,首先不是你的货币量多大,而是那么多的钱流到哪里去了。不是流向实体的工业振兴上,不是流向中小企业,而是流向国企,流向能产生短期利润,但在中长期意义上非常有争议的投资项目上去了。在中国南部,大家议论最多的,比方说是你的房地产价格虚高,直接导致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尤其是很有创意的,起始资本需要量大的那些企业,因为房地产的租金也居高不下,造成整个经济基础没有办法得到改善,等等。

德国之声:但事实上中国耐用消费品的价格停滞甚至下降,很快上升的反倒是所有水电气和食品这些日常消费品。中国著名经济学者谢国忠警告说中国2010年面临严重的停滞通胀的危险,您怎么看?

费多丽教授: 拿去年秋天中国大蒜价格来说,那就是完完全全地投机效应。因为市场里流动的钱太多,随便什么人发现了比方说大蒜可以赚钱,大批的钱就涌向那里,牵动更多的人投资跟进,结果把大蒜的价格炒上去。这是通胀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对于中低收入人群说来,工业品价格怎么样无关紧要,他们日常支出的重头戏是日用消费品。所以这些产品乃至公共服务价格比如水电气的价格上涨,对这些中低收入人群打击尤为沉重,相比之下物价统计数字中的工业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就无足轻重。由此看来,谢国忠指出的停滞通胀的危险,已经不是短期迹象,而是中长期的走势,这个危险是现实存在。

采访记者:一通

责编: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