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以邦交40年,历史包袱仍沉重

德国之声中心编辑部2005年2月1日

为纪念德国和以色列建交40周年,德国总统克勒本周二开始对以色列进行为期4天的访问。在二战结束及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年后,两国之间的关系依然没有摆脱历史包袱,是复杂和充满矛盾的。尽管两国的关系是友好的,但还谈不上正常化。德国之声记者在特拉维夫走访了几位以色列知识分子。

https://p.dw.com/p/6BmQ
柏林的以色列驻德使馆图像来源: dpa


德国和以色列建交40年后,两国的关系实现正常化了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的历史学教授齐默曼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双方的心理是很矛盾的:“在以色列,一方面人们的头脑里总是摆脱不了过去的历史,和对德国的负面印象,另一方面在看待当今社会时,对德国的评价多是中立,甚至积极的。在德国则是一种矛盾:社会生活,包括同以色列的关系都已步入正轨,但尽管如此人们还必须时时强调德国与以色列的关系特殊 。”

令人意外的是,德国发生的反犹事件在以色列却没有引起大的风波。比如不久前在萨克森州议会,极右的国家民主党拒绝参加为战争和纳粹统治的受害者举行的悼念仪式,并将盟军对德累斯顿的轰炸同纳粹的种族屠杀相提并论。这一事件在以色列并没有引起关注。

在德国,情况刚好相反:每当发生排外或反犹主义事件时,人们总是首先担忧地询问以色列方面的反应,以色列似乎成了道德法庭。齐默曼教授对此很不理解:“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一反应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人们需要有一个裁判来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现在以色列就成了裁判,这也是以色列对外政策的一个成功,他们不仅把自己表现为犹太文化的继承者,而且是其唯一代表,其它国家也接受了这一思维:觉得犹太人就是以色列,纳粹屠杀就与以色列有关。”

以色列著名记者莱维也持这种观点,他的看法甚至走得更远。他说,德国在批评以色列的政策方面过于拘谨,而德国恰恰因其对以色列的特殊的责任,更有理由对其政策做出建设性的批评。莱维说:“我认为,我们能够做到不把过去的罪行和今天的合理批评混为一谈。出于感情原因德国不愿带头指责以色列,这我能理解。但不是说,德国就不能批评以色列。也许正因为德国人经历过黑暗的历史和政权,才更能对以色列提出警戒,让人们不要重蹈覆辙。这样的告诫是有建设性的。”

莱维在以色列是个有争议的人物。15年以来,他不断报道以军占领下巴勒斯坦人的悲惨生活,为此他在以色列常被人指责自暴家丑。人们对他的文章在外国媒体发表尤其反感,认为这破坏了以色列的形象。但莱维并不为之所动,他说,一个热爱以色列的人,也必须有权批评这个国家。对以色列负有特殊责任的德国更应如此。

但对作家格罗斯曼来说,事情不那么简单。格罗斯曼的作品在德国也很受欢迎,包括他那些对以色列政府直率批评的政治杂文。尽管如此,格罗斯曼对过去仍难以释怀:“有很多年,我都不愿意再回到德国去,再听人讲德语。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就想,等到我的名字出现在书籍封面的时候,我再回德国去。因为德国人对犹太人最卑鄙的行为就是剥夺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个性,服装,还有他们的天赋,总之一切带有个人印记的东西,这是我最难以忍受的。当我的第一部小说‘羔羊的微笑’在德国出版后,我再次回到了德国,我很高兴自己能够这样做。”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