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对话之路充满坎坷

2012年9月21日

欧中峰会在没有媒体记者到场的情况下落幕。尽管双方始终强调相互间的合作与互利,但分歧和争议仍然明显。德意志电台记者评论认为,这些分歧将长期存在。

https://p.dw.com/p/16CQy

(德国之声中文网)从经济层面来看,欧盟离不开中国。反之亦然,中国也缺少不了欧盟。正如欧盟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所说:中国和欧盟互利互惠。经济上中欧相互依赖,否则就难以生存,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市场和投资。尽管在制度、意识形态和行事方式方面存在种种不同,但中国和欧洲的国民经济已经紧密地交织在了一起。

对此或许有人并不乐见,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任何一方的命运都直接关系到另一方的利益。欧洲人和中国人已经互不可缺,如果各家政府要为民众创造富裕的生活或保持现有生活水平,如果他们要应对眼下的危机和诸如气候变暖这样的全球性挑战,如果他们要在世界上扮演一个有责任的角色,就没有其他选择。

15.EU-China-Gipfel in Brüssel
温家宝与范龙佩、巴罗佐图像来源: dapd

同时欧盟和中国在世界其他市场上又是激烈的竞争对手。因此,任何形式的对话和交流都是十分重要的。此话不错,但在实践中,对话是充满困难的。欧洲人在与北京打交道的时候,显然在努力寻找中国人爱听的字眼:伙伴关系、平等、尊重、深化、友谊等等;反之,中国总理温家宝也在尽量使用让欧洲人受用的表述:他谈到就意见分歧进行对话、法制一贯性,批评政治单边主义,承诺保障投资安全和透明度。

说到透明度,显然北京在与欧洲的公众舆论相遇时还不愿让自己透明。欧中峰会之后的新闻发布会没有如期举行,因为中方不愿按照此间惯例直面媒体记者。温家宝总理在开幕式上的讲话正进入具体之处,现场直播却突然中断,据说是应中国代表团的要求。尽管有各种交流、对话,还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敏感之处,但某些具体做法却证明之前的承诺不过是不实之词。

欧盟与中国间存在公开的分歧,在人权、新闻自由、贸易壁垒、出口倾销等问题上,在气候保护的具体措施以及对待叙利亚独裁者的态度上,当然还有欧盟拒绝取消对华武器禁运的问题。在有中国新领导人参与的下一次中欧峰会上,这些分歧会继续存在。对北京采取(至少在麦克风前)轻声细语的策略并不一定意味着要为了经济利益而谨小慎微。在关起来的门背后,轻声细语也能掷地有声,而长远来看,或许比大声宣扬更有效。

作者:Anette Riedel 翻译:叶宣

责编:李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