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发现巨匠巴赫和亨德尔作品意义重大

德国之声中文广播 祝红2005年6月18日

6月7日,德国魏玛和慕尼黑纷纷传出消息说,有关音乐学家意外发现了巴赫和亨德尔的两部作品,这一事件在德国引起了轰动。

https://p.dw.com/p/6nVT
新发现的巴赫作品图像来源: AP/Bach-Archiv Leipzig

提起德国的古典音乐,人们自然会想起其中的两位音乐巨匠-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巴赫的复调音乐堪称后人的楷模,而亨德尔的多产歌剧以及戏剧清唱剧则是人类音乐史上的宝贵财富。尤其是在亨德尔生命的最后7年中,尽管他双目失明,但仍勤奋笔耕,并继续指挥演唱清唱剧,令人赞叹。

德国著名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的一首诗歌咏叹调以及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1685-1759)的一首康塔塔原稿在魏玛的安娜-阿玛利亚图书馆以及慕尼黑国立图书馆先后被发现。6月7日,德国各大通讯社报道了这两起重大的意外发现。两部作品的复出被视为音乐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事件。

莱比锡巴赫档案馆负责人,也同时是德国巴赫莱比锡音乐节负责人的克里斯托弗-沃尔夫教授表示,“这是一起轰动事件。”巴赫声乐作品最后的一次发现是1935年,距今已有70年的历史。

德国之声音乐部资深编辑格拉夫说:“我也认为,这的确是一件惊人的轰动事件,令人高兴。巴赫生活的年代距今已很遥远,他的作品原稿都是用墨水写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字迹会消失,所以德国为了拯救巴赫的作品投入了很多资金。假如我们不发现这些作品,它们也会自行消失的。”

发现巴赫的这首咏叹调的是沃尔夫的一名手下工作人员-现年27岁的博士研究生米夏尔-毛尔。毛尔的研究课题原本是歌剧,意外中却发现了巴赫的这首咏叹调。毛尔说:“那天,我在安娜-阿玛利亚图书馆中工作了好几个小时,可以说废寝忘食,当我发现了巴赫的咏叹调乐谱时,我简直难以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Johann Sebastian Bach Denkmal in Leipzig
莱比锡托马斯教堂前的巴赫纪念碑。音乐巨人巴赫就葬在这个教堂里图像来源: AP

值得庆幸的是,去年9月安娜-阿玛利亚图书馆发生大火时,幸好巴赫的这部作品与其它作品一道被事先转移至作品修复工作室,才得以幸存。

巴赫的这首诗歌咏叹调诞生于1714年10月,是为了庆祝萨克森-魏玛公爵维廉.恩斯特(1662-1728)52岁生日创作的。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也是1700年前后巴赫用这一体裁创作的唯一作品。诗歌出自当时的新教郊区牧师约翰.安东.米柳斯之笔。每逢恩斯特公爵过生日,都会接到许多神职人员以及亲朋好友的赞美诗。牧师米柳斯的这首12节诗便是其中之一。诗的开头是“上帝无所不在。”据称,巴赫的这部作品将由英国著名指挥家约翰-埃利奥特-加德纳指挥录制。

德国之声音乐编辑格拉夫强调指出: “巴赫作品的复出之所以意义重大还因为它多少弥补了我们对巴赫的认识上的欠缺。我们对巴赫的了解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尤其是有关巴赫的生活内容,我们知道得太少。除了作品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个人笔记信件得以保留,在这一点上与贝多芬和莫扎特完全不同。”

令人几乎难以置信的是,几乎在同一时刻,巴伐利亚的国立博物馆也发现了亨德尔的一首为女高音、羽管键琴而作的独唱康塔塔。经有关专家鉴定,它确实是亨德尔的手笔。这部作品的发现为当代音乐家正确诠释亨德尔的作品提供了极高的参考价值。

按照当年的配器方式如实诠释古典音乐家的作品的演奏方式在德国愈发被看好,尽管这种演奏方式不无争议,但其在德国音乐界的普及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两部作品原稿发现的价值也由此可见一斑。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