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281009 Große Depression

2009年10月31日

上世纪20年代,在那个处于黄金时代的大都会纽约,人们可以一夜暴富:华尔街的股票以令人眩晕的速度不断攀升,而金钱的巨大诱惑力几乎把所有阶层的民众都吸引到了股票交易所。直到1929年10月28日,80年前的那个"黑色星期一",华尔街的神话破灭,整个世界经济都被卷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萧条之中。而在80年后的今天,我们面对的这场经济危机,会不会也演变成为一场大萧条呢?历史和现实之间有多少相似之处呢?

https://p.dw.com/p/KIZB
80年前的华尔街图像来源: ullstein bild - AP

“您身后的这幢大楼就是昔日的雷曼兄弟银行总部,我们待会儿会详细介绍它的故事……”

——纽约曼哈顿的市中心阴雨绵绵:在金融区的建筑中,游客们手中的雨伞给灰色的背景上增添了一抹五彩的基调。2009年10月--为纪念1929年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80周年,纽约的"金融博物馆"组织了一次环城游活动。这位年轻女教师对此感到十分兴奋:“我非常期待。我在之前已经对此作了一些相关的了解。我们是跟着新罕布什尔州大学的一个投资管理学研修班来到这儿的,为的就是参观纽约的股票交易所和一些其他景点。当我们得知有这么一个环城游的活动之后,就提前几天过来了。”

李察德·沃斯豪威尔和詹姆斯·卡普兰担任这种活动的向导已经有20多年了,李察德说,他们总是装备着扩音喇叭,并且风雨无阻:"组织这次活动的目的就是让人们通过华尔街这个缩影,了解纽约金融、房地产、建筑和政治等方面的历史。今年是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80周年,这也是股票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游客们直接在见证历史的地点--闻名全世界的华尔街股票交易所门前集合。

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对面,联邦大厦门前的台阶上,游客们撑着伞,聚精会神地倾听讲解员詹姆斯再现当年的历史。他谈起了黄金般的20年代--当时由于整个欧洲都由于战争的毁灭而一蹶不振,美国则一跃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供货商。美国的生产和技术革新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纽约大学经济史学教授李察德·希拉这样回忆道:"飞机、无线电广播、电影和电子科技--20年代是一个令人乐观向上的时代。但似乎当形势发展得过于令人乐观的时候,就会出现失控的情况:人们开始不惜冒巨大的风险,利用金钱进行投机倒把,把股票价格推到了令人眩晕的高度。"

而每个人都是造成危机原因的一分子:只要钱不够花了,就去借--那个年代,贷款炒股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1929年9月初,道琼斯股指攀上了381点的高峰,之后由于美联储提高利率,股票一度轻微下跌。直到10月24日--那个黑色的星期四,股市刚一开盘就暴跌了两成。富有的投资商和银行家以闪电式的收购股票作为回应,希望能支撑住狂跌的股价。李察德·希拉接着回忆道:"

"在之后的星期五和星期六,股市的情况还算差强人意,但是到了星期一,也就是10月28日,股票再次暴跌了10%到11%。到星期二,10月29日,股市再次下滑10%。也就是说,在两天之内,股票价格整整跌了21%到22%。所以人们常把这两天称作黑色星期一和黑色星期二,而它们也就成为了那场金融风暴的代名词。"

Deutschland USA Banken Immobilienkrise 1931 Bankkunden in Berlin
到30年代初,危机席卷全世界,德国当然也被波及图像来源: AP

在那次崩盘之后,股市仍然显现出了一段时间的回升,并一直持续到1930年的4月。尽管很多银行家在经历了那场劫难之后就倾家荡产,一夜之间变得身无分文,但是大多数民众直到若干年之后才真正感受到危机的到来:1932年,每四个美国人当中就有一个失业,物价暴跌,经济生产总量缩水三分之一。数千家银行倒闭--政府认为这是它们自作自受。

经济史学家李察德·希拉表示:""当经济大萧条刚来临的时候,政府基本上是袖手旁观,结果导致形势每况愈下,直到1932年,胡佛总统才采取了一些类似干预的手段,因为那时候情况实在是太糟了。1933年3月,罗斯福总统上台,政府才真正开始行动,而这些措施其实早在两三年前就应该实施了。"

在这一点上,2009年出现经济危机时,全球各国政府的表现就截然不同了:它们都迅速采取了果断的措施来应对危机。

以金融危机为主题的环城游结束了,讲解员李察德认为,1929年的金融风暴和我们今天面临的危机也有相似之处。"每当股市暴涨的时候,我们总是一味地相信这种形势会永远持续下去。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在股票上涨之后,它总是会下跌的。这是一个循环,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规律。我们给不同时期的经济危机赋予不同的名称,总结出不同的特点,但它们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我们都逃脱不了这个循环。"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是怎么看的呢?金融市场专家曼弗雷德·叶戈尔来自位于科隆的德国经济研究所,他认为1929年金融危机和今天的全球经济危机第一个相似点就是,它们都具有全球性,而不是局限在某一个地域范围内或某一个领域的局部性危机。"这两次经济危机的相似之处在于负债率过高。也就是说,过多的人用借来的钱进行投资,因此投资一旦不成功,就会遇到资金瓶颈。由于人们没有资本偿还这些损失,就导致出现资金缺口,随后整个市场就开始螺旋下滑。"

根据曼弗雷德·叶戈尔的观点,政府为了应对今年的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显然政界也从历史中吸取了教训。"上世纪30年代出现大萧条后,各国采取了带有浓重保护主义色彩的措施,导致国际贸易滑坡,又更加剧了经济萧条。谢天谢地,我们目前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但愿这种现状能维持下去。"

Obama Treffen Maßnahmen gegen Finanzkrise
2009年经济危机到来之后,美国等世界各国均采取了果断的应对措施图像来源: AP

从目前的形势看,受挫的国际贸易也许可以较为轻松地走出低谷,这在金融专家叶戈尔看来是一个重要的优势。两次金融危机的另外一个明显区别就是,政府在货币政策上的反映不同。80年前,美国政府采取了提高利率的方法,这就相当于"抽走了资金流通的血液",叶戈尔说:"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政府采取了截然相反的做法,它们向资金流通中注入了大量的额外血液,这就有效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稳定。"

金融专家叶戈尔认为,目前的国际金融市场上还不存在真正的信贷紧缩困境。企业还是能得到所需的贷款。但是,假如未来一段时间资本的流动出现停滞,并影响到经济增长,那么目前的这场金融危机就很有可能演变为一场大萧条。叶戈尔说:"假如再度出现经济负增长,就可以将其称为经济萧条了。然而,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假如我们将之与日本此前经历的十年经济萧条相比较就会发现,我们所真正面临的威胁是什么。因为日本正是在金融市场出现危机之后没能选取正确的经济政策,才导致它的经济发展被耽误了整整十年。"

现在,各国政府手中应对危机的唯一"良方"就是:通过谨慎温和的减税措施来减轻企业负担,同时又不能使国家财政背上过重的包袱。这也许能使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得到一定缓解。

1929年的那个"黑色星期一"已经过去整整80年了,在这80年中,世界经济和人类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为什么相似的金融风暴能够在21世纪再度席卷华尔街并波及全世界,恐怕是人们除了应对眼前的危机之外,最应该深思和反省的问题。

作者:Miriam Braun/Klaus Ulrich/雨涵

责编:石涛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