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全球气候保护:不是奢侈品,是生存必需品

德国之声记者 Jens Thurau2005年8月31日

飓风“卡特林娜”以300公里的时速席卷美国新奥尔良市,造成数十人死亡,成千上万户居民断水断电。紧接着,它又横扫美国数州,一路畅通无阻。至今各地营救工作仍在继续,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尚未统计完全。但是究其原因,“卡特林娜”已让我们别无选择:全球气候保护势在必行。

https://p.dw.com/p/77VT
新奥尔良整座城市已淹没在大水之中图像来源: AP

300亿美元财产损失,一个大城市被连根拔起——飓风“卡特林娜”再次向人们证明,暴风和洪水是大自然最严厉的惩罚。长久以来,生活在美国南部的人们对此早已深有体会。热带旋风暴的成因是逐渐升高的海洋温度:温度越高,暴风雨的侵袭越猛烈。人类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石油,煤炭的燃烧引起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全球气候随之变暖。

这些年来,气候学家纷纷告诫:危险的不是旋风暴数量的增加,而是它的密集程度。但是政治家们除了报以外交式的微笑外,对这一告诫长期充耳不闻。事到如今,惹火他们的,不是预言已渐成事实,而是科学家们提出的一连串防止温室效应恶化的补救措施:人们应改开节能车,并且用“绿色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来代替石油和煤炭作为燃料,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全球环保会议,所有国家就环境保护达成一致意见。会后,环保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人们纷纷献计献策,提出各种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

然而热情是短暂的。这些年来,新经济土崩瓦解、恐怖活动日益猖獗、发达国家经济也如履薄冰。随着世事变迁,环境保护的口号早被置之脑后。美国这个当初的环保先锋,事到临头却打起了退堂鼓;曾被寄于厚望的《东京议定书》,实施起来也步履维艰,收效甚微。

按照2005年2月签定的这一协议,全世界的废气排放量即使不减少,也应保持在一个固定水平。但是美国人不愿照做,他们放不下耗油量惊人的皮卡车(Pick-Up-Truck),放不下巨大的家用冰箱。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耗是欧洲的两倍,比起非洲居民更是多出数倍。眼看新崛起的印度和中国,能源消耗量也呈直线上升,全球环境更是前景堪忧。

温室效应不分国界,但是全世界却缺乏统一有效的环保政策。富裕的西方国家不但应该坚持发展、应用新的环保技术,而且有责任帮助其他国家,一起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环保的重点是降低尾气排放,废气指标交易就是一种控制办法。总而言之,政治家们—特别是美国总统布什—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气候学家们绝不是危言耸听的世界末日论者,他们的警告应该被认真对待。

环境或气候保护,不是一件经济景气时以助谈兴,经济衰退时束之高阁的奢侈品,而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大自然会不断以暴风,洪水,高温和干旱等各种方式来提醒我们这个道理。如果我们始终执迷不悟,终有一天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将难以挽回。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