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成欧洲能源浪费大户 | Global Ideas | DW | 15.02.2011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Global Ideas

乌克兰成欧洲能源浪费大户

没有哪个欧洲国家像乌克兰那样大量浪费能源,而乌克兰人的能源效率意识也姗姗来迟。其原因之一是政府不重视。

乌克兰热电站烟雾滚滚

乌克兰热电站烟雾滚滚

格雷戈儿•鄱斯特尔(Gregor Postl)是奥地利商会驻乌克兰的贸易代表,他的办公室里往往不是太热,就是太冷。他说:“因为暖气上没有温控阀,所以要调节室内温度不那么容易。只能根据情况,把窗户打开或者关上。”虽然鄱斯特尔的办公室在首都基辅一个新建的大楼里,“但是老毛病还是有:隔热性能差,暖气采用中央调控。”

乌克兰的大部分楼房采取中央供暖,由安装在地下室的煤气暖气机为所有的房间供暖。但是,和所有前苏联国家一样,只是在十月中旬至四月中旬之间供暖,其余时间暖气机停止使用。根据德国外贸商会的信息,乌克兰是欧洲浪费能源最为严重的国家,是欧盟国家的三至四倍,其中30%的能耗用在建筑领域,在欧盟国家也是名列榜首。

Lebensmittelgeschäft, L'viv, Ukraine

乌克兰利沃夫市的住宅楼没有隔热措施

建筑破旧落后 煤气价格低廉

乌克兰建筑物的屋顶常常不密封、窗户用的是单层玻璃、基本没有采取隔热措施。供暖、供电和供水的网络也是陈旧不堪。欧洲和乌克兰联合能源机构主任艾伦娜•李巴克(Elena Rybak)向欧洲新闻网“EurActiv”表示,“如果我们不现在就行动起来,那么五至十年内将面临供应网络全面崩溃的危险。”鄱斯特尔则指出,“乌克兰缺乏节能的激励机制。煤气的价格低廉,而且仍然有补贴,为浪费创造了条件。”不过,能源补贴可能会减少,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乌克兰提供的金融危机贷款,是以取消补贴为条件的。因此,乌克兰政府2010年把煤气价格提高了50%。不过,据鄱斯特尔称,面对原计划今年4月的再次提价,政府又心有余悸。因为,提价不受选民的欢迎。

工业设施陈旧 能源依赖俄罗斯

真正的耗能大户是钢铁、化肥等能源密集型行业的那些设备陈旧的老工厂。乌克兰本国能源资源匮乏,80%的煤气要从俄罗斯进口,并导致两国发生冲突。2005年俄罗斯提高煤气价格,两国因此发生纠纷。其后果是出现煤气停止供应,并影响到欧盟国家。因为,俄罗斯向欧洲国家出口的煤气大部分流经乌克兰境内。

Ukraine Wahlen Premierminister Mykola Asarow Kiew

2010年当选总理的米克拉•阿扎罗夫更重视新能源

鄱斯特尔说:“从政治上考虑,乌克兰也应该采取新的能源政策。这样的意愿已经有了,但是不在能源效率方面。”行动主要表现在新能源的利用。“用风力发电机可以捞政治资本,用隔热处理过的楼房就难了。”而且,自从乌克兰2009年在前苏联国家中率先实行向绿色能源并网支付报酬以来,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甚至可以有钱可赚。譬如,在克里米亚半岛上就建起了风能发电站。

地方积极节能

然而,鄱斯特尔说,当务之急是切实可行地为能源效率立法。正如德国国际合作公司所指出:“目前还没有为改造旧楼房提供支持的项目。”西方国家的发展援助机构以及欧盟的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填补了这一空白。他们为欧洲的投资者举办展会,并为地方政府改造旧建筑提供资金。到2015年,欧洲复兴银行将出资7300万欧元,用于40个新的能源效率项目。

气候政策得分最差

Logo Europäisch-Ukrainischen Energieagentur

欧洲和乌克兰联合能源机构的标志

根据欧洲和乌克兰联合能源机构估计,“能源效率项目的发展潜力不大。”一旦有项目上马,理由往往是“节约成本”,商界和政界极少谈到气候保护。所以,乌克兰在“欧洲气候行动网络”气候指数中得分最差,也就不足为奇了。

气候政策往往被视为奢侈,而不是必要的措施。因为,按照1990年《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乌克兰和俄罗斯一样,已经在1990年的基础上大量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原因是90年代两国工业崩溃,导致二氧化碳排放急剧下降,乌克兰甚至还通过减排贸易获得了多余的排放权。俄罗斯和乌克兰打算把这些排放权纳入新的气候协议。最后决定将在今年年底在南非德班召开的下届世界气候会议上定夺。

作者:Torsten Schäfer

责编:当远

  • 日期 15.02.2011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R14R
  • 日期 15.02.2011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R14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