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美合作 艾滋病毒有望止步于体内

德国之声中文网 平心2005年4月8日

中国科技大学和美国西莱山医学院合作,找到了阻断艾滋病毒在人体内复制发展的化学物质。这个成果在美国专业杂志发表后,获得了高度的评价。

https://p.dw.com/p/6UJr
吹起抗艾安全套图像来源: dpa

这种化学物质是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微尺度科学国家实验室和化学院有机材料研究室与美国西莱山医学院合作发现的。

参与这项研究的中方专家、科大化学院汪志勇教授说,现在公布的还只是两年前的研究结论,“实际上整个项目研究已经更加深入,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认为完成这项研究还需要3至5年时间。

研究者说,艾滋病毒侵害人体的基本机理是病毒进入人体后四处游走,发现能进入人体细胞组织蛋白质的“洞口”时,立即钻入,复制自身,消灭正常细胞,使患者的免疫系统瘫痪。

艾滋病毒在人体内复制,最关键的原因是其中有一种名为“乙化赖氨酸残基”的东西能入侵人体蛋白质,并与其中的“核转录共激活因子”牢固结合,然后生存与复制。两国科学家通过筛选,成功地找到了一种小分子化合物,它能够“抢先”占据艾滋病毒要进入的“洞口”,从而成功阻断艾滋病毒,让之无法蔓延而自行消亡。

据中国国内媒体报导,2001年,美国西莱山医学院就邀请曾在美国做过访问学者的汪志勇参与抗艾滋研究,并聘请他担任了该医学院实验室分子设计与合成领域的长期顾问。汪教授出生于1962年,在中国科大获得了化学博士学位。1997至1999年为美国两个大学的高级访问学者。

汪志勇教授说,在这个项目的基础性研究完成后,将进行临床活体试验,一旦临床证明药物对人体无其他副作用,艾滋病毒极有可能在已经确立的“新靶点”(洞口)被彻底消灭,从而使过去一直困扰人们的病毒变异、抗药性、副作用等问题迎刃而解。

汪志勇说,这个项目的所有经费都是美国卫生部承担的,至今美国卫生部对此的投入已经超过2000万美元。

今年3月,汪志勇向中国有关部门递交了该项目30万元研究经费的申请报告,一旦获批,他说可以向美国合作方提出以中国政府的名义介入项目合作,将来中国可享受部分产权。但汪志勇对拿这一经费没有太大信心。他说,虽然国家对这项研究十分重视,但由于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手中的经费都有“条块”分割的固定分配渠道和方式,象他这样跨学科搞的项目申请难度较大。之所以“跨学科”,汪教授的解释是:“现在对一些药物的研制仅仅停留在生物学的细胞层面,这是不够的,应该让生物和化学交叉起来,进入分子水平去研究。”

这项研究成果由“美国化学杂志”发表时,得到了高度的评价:“所有的实验工作都是高水平的,该项工作使得艾滋病药物新靶点的确认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此之前,3月中旬,长春百克公司的艾滋疫苗正式进入临床试验,也引起了业界的高度重视。不久前,北京六合堂为中期艾滋病人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中药“祛疫扶正胶囊”也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准同意进行II期临床研究。山东凤凰公司研制的抗艾滋药物齐多夫定注射液近日也将上市。(平心综合报导)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