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欧智库专家谈“多极化世界”中的国际关系

Xin Lin
2023年5月18日

日前到柏林参加一场全球智库峰会的中国国际关系专家团呼吁全球关系需更加“包容”,表示西方与中国应“同舟共济”,然而一些与会的西方专家仍对中国实际的开放度表达出疑虑。

https://p.dw.com/p/4RXj4
“全球解决方案” 峰会举办地:柏林欧洲管理与技术学院
“全球解决方案” 峰会举办地:柏林欧洲管理与技术学院图像来源: ESMT

(德国之声中文网)2023年5月15日-16日,一年一度的全球解决方案峰会(Global Solutions Summit 2023)在德国柏林举行。来自全球的智库专家们针对全球多边关系、环境保护、数字化建设、经济、社会福利和可持续发展等多项议题进行了讨论。 

在5月16日的两场“中国与西方关系”的对谈(China-West Dialogue)上,中方与欧美学者们交流活跃。双方力图强调中国与西方应深入交流和开放心态,并基本避开了与中美博弈有直接关系的话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兼市政协委员陈东晓是本次峰会上中方最受瞩目的专家。2022年6月,他曾在国内发表署名文章《俄乌冲突对中美关系的严重影响》。该文中,陈称中方认为拜登政府涉嫌利用俄乌战争煽动“恐俄恐中”的对立情绪,并在其西方盟友间不懈余力地塑造“遏制中国”和“拖垮俄国”的“双遏制”国际环境。

“中国绝不是反对西方的”

来自布鲁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的全球经济与发展项目高级研究员科林. 布拉德福德 (Colin Bradford) 是中西对谈的主持人。他在开场表示,在这样一个“冷峻的时刻”(Solemn Moment),欧洲应在美国和中国之前起一个平衡作用,而且“没人想在这样一个两极的情况里选边站”。这得到在座的中欧专家的积极回应,称“错误的两极思维”对国际社会没有任何好处,并将讨论的共识定于重建交流和促进协作之上。

“欧洲应在美国和中国之前起一个平衡作用”
“欧洲应在美国和中国之前起一个平衡作用”图像来源: Ute Grabowsky/photothek/picture alliance

陈东晓认为,中国面对国际问题始终秉承着居于“黄金中间地带”(Golden Middle)的中庸态度。他最为关切的两个问题是:一,在目前多元的世界局势中,许多复杂的现实在近年来被过度简化了;第二,中国和西方的交流还远远不够。同时,他也提出西方与中国在面对分歧(Differences)时应有让步。然而具体需要“让步”与合作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在如气候等议题上达成合作?中西对谈的专家们并未就此展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强调全球解决方案必须落地到不同的语境(From Global to Local)下,比如对抗新冠,中国既使用疫苗,也使用传统中医;但“中国绝不是反对西方的”,西方对中国有太多误解,双方必须互相理解,“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未来”,王义桅说。

在“价值”上求同

“共同的价值”(Shared Values)是陈东晓主张的重点之一,他称各国应重新建立共识,比如科技发展等,因为当前的是世界是一个多极化(Multipolar),并高度联结和相互依存的(hypoconnected and interdependent)世界。即使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各国仍不应高估“价值差异”的权重。

耶鲁大学法学院的高级研究员苏姗.桑顿(Susan Thornton)赞同道,各国应以谦逊的态度讨论彼此的异同,而不是指责谁对谁错,“中国和世界各国面对着许多相似的问题,我们应该专注在这些共同点上,而不是在差异。”

在“组织和意识形态”上存异

陈东晓和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CCG)主席王辉耀均多次提及德国总理肖尔茨强调的,当前国际秩序中“多极性”的概念。陈东晓借此强调,在现代化中,中国一直认为保证政府的可靠性、有效的市场和有活力的社会(Accoutabe government, Effective market and Dynamic society)才是最重要的。

德国总理肖尔茨去年也出席了峰会
德国总理肖尔茨去年也出席了峰会图像来源: Annegret Hilse/REUTERS/dpa/picture alliance

有关意识形态,王辉耀表示国际社会不应只是讨论“专制与民主”(Autocracy and Democracy)的差异,而应在相互间找到平衡,他说:“西方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西方” 。

先信任还是先包容?

在本届全球解决方案峰会的最后,陈东晓提出主张的国际关系核心是“包容”。然而在中西对谈上,专家们除了表达增进彼此了解的急切盼望之外,并没能就需要解决的具体事项和方法展开讨论。一些广受关注的地缘政治和民生等议题仅被稍加提及。

在第二场中西关系的封闭对谈中,曾编写“中国北约研究”丛书(十卷本)的王义桅提出“解除风险”(derisk)这个概念被错用了。他声称,解除风险不是脱钩(decouple);同时,各国应从俄乌战争中学到的经验,不是什么关于俄罗斯的问题,而是欧洲的安全架构问题。

另外个别专家则主张不应让地缘政治主导中西关系。来自德国柯尔柏基金会(Körber Stiftung)的研究员乔纳森. 莱尔(Jonathan Lehrer)提出异议称,放眼目前俄乌战争带来的各种政治与战地国人民的生存危机,地缘政治是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很难不被其主导。

多位智库专家们,如法国伊夫里亚洲研究中心(Institut français des relations internationales)的高级研究员弗朗索瓦兹. 尼古拉(Françoise Nicolas)表示各国的“战略性自主权”(Strategic Autonomy)在处理国际关系时非常重要。

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的历史教授凯莎.布朗(Keisha Brown)是唯一一位提出中西关系中“人本角度”的专家。她称,在目前的所谓“两极化”分歧中,中美两国人民遭到的影响常常被模糊了,尤其在新冠爆发之后,中美人民的关系因两国博弈的形势遭到重创。布朗提出应该将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交流与政治分歧区分开来,保证留学和非营利组织的活动等其他个体层面的交流正常运行。

此外,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信任问题也被短暂提及。雅克布.亨辛(Jakob Hensing),柏林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GPPi)的研究员质疑道:“如果说我们更了解中国后就不会感到威胁,但问题是目前中国的很多事情,我们根本没有途径去了解”。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的专家玛瑞克. 奥尔贝格(Mareike Ohlberg)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说,她现在已无法再进入中国了。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