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首届德国电影周:巴伐利亚制造

德国之声中文广播2005年8月12日

很多中国观众对德国电影的印象还停留在“茜茜公主”阶段。不过他们很快就能获得一次重新认识德国电影的机会。今年11月17日至24日,北京将举办首次德国电影周活动。届时北京观众可以在电影院里感受最新的德国电影及纪录影片。

https://p.dw.com/p/72Ia
电的幻影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将在北京举办的德国电影周由德国巴伐利亚电影电视基金会、歌德学院以及北京电影学院共同主办。巴伐利亚影视基金会的媒体发言人容斯特介绍说,此次活动创下了很多第一次。

“据我们所知,至今北京还没有举办过如此大型的德国电影展示活动。歌德学院为德国电影做了很好的宣传和介绍,但他们的放映地点一般都选择在歌德学院。在普通电影院,在市中心大量放映德国电影,与北京电影学院,与中国的大学进行合作,由德国电影导演,演员以及其他电影人代表到现场给电影做宣传,这些都还是第一次。”

在北京举办德国电影周的想法很早就产生了。三年前巴伐利亚影视基金会带着自己的电影前往上海参加国际电影节,他们的电影在那里很受欢迎。于是很多人建议,应该在北京再举办一次电影周活动,因为毕竟北京是中国的首都。那么在这次的电影周上到底会放映哪些影片呢?

Szenebild aus Der Untergang mit Bruno Ganz und Heino Ferch
希特勒最后的日子图像来源: 2004 Constantin Film, München

“德国电影周还有个副标题——“巴伐利亚制造”。放映的电影会从内容上,精神上对巴伐利亚进行展示。当然我们并没有限制电影题材,影片里也不一定非要出现那些穿皮裤的传统巴伐利亚人。但电影的创作环境是在慕尼黑以及其他巴伐利亚地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准备放映的影片中,有3部都与德国历史有密切的关系。他们从3个不同的侧面对第三帝国进行了描述。”

这三部影片分别是:“希特勒的男孩”,“帝国末日”以及“索菲—朔尔:希望与反抗”。电影“希特勒的男孩”讲述纳粹教育给青年人带来的影响。一名出身贫寒的年轻人由于受到制服与荣誉的诱惑,进入了精英学校。但学校中残酷的训练方式令他渐渐对过去的信念产生了怀疑,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在被人利用。这部影片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

“帝国末日”也是一部世界知名电影,它描写了希特勒自杀前12天在地堡中度过的生活。而影片“索菲-朔尔:希望与反抗”则体现了青年学生对纳粹体制的反抗。”容斯特介绍说,除此以外,电影周还会放映几部最新的电影。其中一部讲述慕尼黑啤酒节的影片不久前刚在德国首映。

Freies Bildformat, Julia Jentsch als Sophie Scholl
索菲—朔尔图像来源: Jürgen Olczyk

德国电影常给人留下严肃的印象,它能被中国普通观众接受吗?对于这个问题,容斯特倒是一点也不担心。“我们有意不让这次电影周的内容过于沉闷,因此没有选择那些典型德国式的让人压抑的电影以及试验性电影。所有在电影周上放映的电影,即便是那些题材严肃的,都很有可看性。它们都有很强的节奏感,有紧张的情节,不是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电影,其故事性可以与美国电影相比,但又不象美国电影那样肤浅,简单。我们想让观众知道,德国电影也具有娱乐性,也可以引人入胜,非常有趣。”

Berlinale Silberner Bär für Julia Jentsch
《索菲—朔尔:希望与反抗》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图像来源: AP

除了向北京观众展示德国电影,巴伐利亚影视基金会还将与北京电影学院以及中国传媒大学合作,召开专业讨论会,为今后的深入合作进行准备。容斯特表示,尽管资金紧张,但电影周的筹备工作进展顺利。

“现在让我们感到很高兴的是,那些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都没有出现。我们目前只碰到了一个非常小的实际问题,那就是:这次一起去北京的人比我们计划的多得多。因为11月还属于旅游旺季,所以机票非常难订。旅馆的人也说,没有那么多空房间。不过这些都是小问题,可以解决。大问题我们很幸运地还没有碰到。”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