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 在线报导 | DW | 16.04.2009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在线报导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周四公布的数据,中国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6.1%,为17年来的最低点。同时,6.1%也比中国政府今年希望实现的8%的增长率低两个百分点。尽管如此,中国仍是目前世界五个最大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德国之声记者苗子就此采访了德国发展政策研究所中国经济专家费多丽女士。

德国之声:中国今年第一季度6.1%的经济增长传达了怎样的信息?

菲舍尔:这一数字首先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从去年仍相对较高的水平继续下滑,同时也低于被认为保障新增就业和社会稳定的边界值8%。这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当然十分严峻。另一方面,这一数字仍旧令我们感到羡慕。换句话说,这一数字仅说明经济增长的放缓,而非经济衰退。存在问题的方面是,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数字有很大不同:南方沿海出口省份的经济增长受到格外严重的影响,内陆省份相对"自给自足",但来自这些省份的农民工在外省也面临失业的情况。

德国之声:那么您认为接下来中国经济形势会如何发展?

菲舍尔:中国政府预计经济形势将很快见底,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长率回升就可以拉高全年平均水平。但这很难预测。从全球来看,美国与欧盟的经济将如何发展,预测大多是悲观的,尤其是美国。而对中国的预测,与美国相比则没有那么悲观。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相信中国政府通过的刺激经济计划将发挥作用,无论是投资还是扩大内需。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即使是已经通过的刺激经济计划的项目,也仅投入了部分的资金。中国政府希望能扩大内需,目前还没有取得成果,但这个过程也需要时间。问题在于,中国政府一方面采取一些长期措施,例如争取改善农村条件、返乡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但是,短期来看,中国受国际需求不稳定的影响,不得不经受疼痛。国际需求的减弱,是否能即时地通过中国的国内需求增长得到平衡,这很令人怀疑。比如说,今年下半年,中国的内需是否能增长到足够抵偿国际消极影响的程度。我个人还是比较乐观的。美国的经济发展或许会好于目前的悲观预测。果真如此,中国的情况也不会是灾难性的。

德国之声:中国国家统计局发言人说,6.1%的增速"来之不易",是由于"有效的政策"。您赞同这一观点吗?

菲舍尔:中国政府可圈可点的地方在于,首先,它成功地向国内民众传达了积极的信息。这听上去可能有些奇怪,但的确有作用。我也了解到中国大部分民众的确这样认为,尽管现在是危机时期,但肯定会坚持过去。此外,中国政府还将危机描述为来自其他国家的外部危机,并利用这一机会推动原本就应进行的改革。这就像90年代的危机时期一样,中国利用那次机会推动实现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德国之声:在6.1%的经济增长中,出口大幅下降,但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了2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了约15%。这能否说明中国扩大内需的政策发挥了作用?

菲舍尔:中国内需的增长数字过去也一直比较高。因此,尽管目前内需增长保持较高的水平,也对经济总体增长贡献不大。中国的内需增长一直主要受投资增长的推动,投资水平一直明显高于消费。现在仍是如此,在投资与消费之间存在落差。中国政府乐于传达的信息是:扣除物价因素之后的内需增长比过去有所提高。果真如此,当然是好现象。但如前所说,从短期来看,这并不意味着内需增长能够替代国外需求。

德国之声:要真正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中国所能依靠的增长点是什么?

菲舍尔:中国的设想是使环保技术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这包括许多领域,例如在汽车制造行业,中国希望在3年内成为电动汽车制造的世界领头羊。中国政府清楚地知道,要实现持久的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的基础上。因此,中国希望在汽车等重点行业的相关领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当然,这只是一种意愿,不一定能实现。但目标是很明确的。

采访记者:苗子

责编:乐然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