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鲟游弋在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 | 走遍德国 | DW | 23.06.2011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走遍德国

中国白鲟游弋在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

多么壮观的景象!在长度超过十二公里的展架上排列着27万6千个玻璃容器,里面保存着大小不同、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的动物。柏林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里保存的是大自然进化过程的记忆。

Der Sauriersaal des Naturkundemusseeums Berlin Anfang Mai 2005. Der Saal wird in den folgenden Monaten restauriert und umgebaut. Foto: Naturkundemuseum Berlin, 2005

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恐龙馆

博物馆里共有三千多万件物品,使之成为展示世界物种多样性的瑰宝。它囊括了矗立在一进门的宽阔大厅里的巨大的恐龙、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细小的蚊子和各色小昆虫,以及更多的科学家们刚刚发现的新物种。在这些动物中,有一件特别珍贵而奇特的标本:白鲟,也称为中国剑鱼。

自然科学家格希纳·施泰讷(Gesine Steiner)女士解释说:"这条壮观的白鲟是自然历史博物馆里鱼类收藏中最珍贵的标本之一。它是在大运河的下游发现的,接着在1880年柏林举行的国际渔业博览会上展出。之后它被送到我们这里。"

Historisches Archivfoto des Chinesischen Schwertstörs. Copyright: Naturkundemuseum. Quelle: Yue Fu, DW/Karin Deckenbach

中国白鲟

中国白鲟与德国科学家

这条不同寻常的鱼是柏林的动物学家爱德华·冯·马滕斯(Eduard von Martens)1861年在吴淞的一个鱼贩家里发现的。这位科学家当时参加了一个普鲁士的东亚考察队,并第一次详细地描述了中国白鲟:长1190毫米,它硕大的、能向前翻卷的嘴以及腮弓都表明它不吃浮游生物,而是更喜欢吃大一点的鱼。它狭窄的额头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电网般的感觉器官,使它能借此在长江的浑水中寻觅猎物,因为它那纽扣般细小的眼睛是看不见这些猎物的。白鲟的长鼻子对它起着类似平衡木的作用,避免它在张嘴的时候翻跟斗。在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档案中,记录着对中国白鲟的这些详细的描述。

是什么在150年前推动着这位柏林的动物学家,在遥远的中国研究这条奇特的鱼呢?格希纳·施泰讷女士认为:"一直以来都有人想要弄清楚这个世界是怎样形成的,世界上的动物和植物是怎样发展和演变的。这种对知识的渴求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人类的搜集热情也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Der renovierte Ostflügel des Naturkundemuseums in Berlin, aufgenommen am Montag (13.09.2010). Das Museum für Naturkunde in Berlin feiert mit der Eröffnung des renovierten Ostflügels von Montag (13.09) an sein 200-jähriges Bestehen. Dazu gibt es eine Sonderausstellung und ein pralles Festprogramm während der ganzen Woche. Foto: Robert Schlesinger dpa/lbnnull

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外观

搜集热情与"物满为患"

这种搜集热情将各种充满传奇色彩的宝贝带到自然历史博物馆里。该博物馆200多年前在柏林成立。为庆祝成立周年,它举办了一个大型特别展,里面展出了许多珍品,如18世纪的海蜇和珊瑚。这里的馆藏也是从这些海蜇和珊瑚开始的。此外还有几千个精心制作的形状和色彩各异的昆虫标本,以及一些稀奇古怪的珍品,如雅各布(Jakob)。这是一只非常罕见的马岛鹦鹉,它曾经是亚历山大·冯·洪堡的家鸟。然而在制作标本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这位举世闻名的自然科学家也有个小疏忽:雅各布事实上是雌性的,因此应该叫它雅各比(Jakobine)才对。

自然科学家们抑制不住的收藏热情曾一次又一次使得博物馆的藏品数量达到了其容量的极限。早在1889年,博物馆里的藏品就已经"物满为患"了,格希纳·施泰讷女士说道:"在那段时间,许多的研究人员出外考察,每次都带回来新的收藏物品。从某个时候开始,博物馆里就满满的到处堆着东西,然后就发生了一件大事:一头放在走廊中间进行标本制作的海象挡住了馆长的路。当时他就大发雷霆: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藏品都快要把房子撑开了!我们需要修建一座新的博物馆大楼。"

Mehr als 270 000 Tiere stellt das Naturkundemuseum in Gläsern zur Schau. Copyright: Naturkundemuseum. Quelle: Yue Fu, DW/Karin Deckenbach

博物馆新的东侧展厅里放眼望去全是摆满了动物容器的展架

吸引眼球的生命数据库

就这样,自然历史博物馆1889年搬进了一座宽敞的新大楼,而且正好位于动物园市区。当然,搜集的热情并没有因此而终止。在博物馆成立200周年的时候,新的东侧展厅也落成了。在它的一层展厅,大约有30万个动物首次向观众开放,它们被装在玻璃容器中制成能永久保存的标本,为此一共用了80吨酒精,其中包括那条中国白鲟。这些收藏对参观者来说是美丽的图画,可以大饱眼福,它同时也是吸引全球科学家的一块磁石。

"这些收藏实际上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文献库,也是个数据库。"格希纳·施泰讷女士解释说:"例如,当一名中国科学家认为,他发现了一种新的鱼类或者新的蟹类,他就需要有参考资料。如果他不是很肯定所涉及的是哪一种蚯蚓,那他就可以看看,我们馆里有没有这种蚯蚓的模式标本,以便进行比较:自己的发现看上去跟标本是否一样--或者是真的发现了新的种类。"为此,自然历史博物馆会将自己的资料寄给全世界的科学家,或者他们来柏林,在博物馆里进行这种比较研究。

地球上的物种多样性濒临灭绝得越多,这个生命数据库就显得越发重要。遗憾的是,中国白鲟也是如此,它被列入了受到严重绝种威胁的物种名单中。尽管现在它在中国也受到保护,但实际上它已经被认为是无法抢救的了。因为白鲟必须迁徙,而长江上游城市宜宾附近日益增多的大坝将白鲟与其产卵场所隔绝了。此外,河水的污染以及频繁的捕捞也破坏了它的生活基础。因此,这种给人深刻印象的中国白鲟在不久的将来,大概就可能只会游弋在柏林自然博物馆的玻璃容器里了。

作者:Karin Deckenbach 编译:易木

责编:乐然

相关音频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