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男人每年只买三只避孕套?

2003年2月9日

法新社援引了中国官方媒体1月27日的报道说,尽管中国面临艾滋病大范围迅速传播的危机,中国的男人平均每年只购买三只安全套,而且购买的安全套中有30-45%质量不合格。

https://p.dw.com/p/3D0F
上海街头的一个“安全套发放机”图像来源: AP

法新社的一篇德文报道说,根据中国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字,中国的男人平均每年只购买三只安全套。法新社的这篇报道开篇就说:“虽然中国面临严重的艾滋病危机,大部分中国人都拒绝使用安全套。”

法新社的另一篇话题相同的英文报道则根据上述统计进行了计算:目前中国安全套的年销售量为20亿只左右,而中国的男性人口为6.5亿,这意味着每一位中国男人平均每年购买安全套三只,并且其中有一只还有质量问题。

这篇英文报道提到了中国的艾滋病危机。报道说,官方公布的数据暗示,中国已经有上百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而联合国则认为这一数字应当为150万,并且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内这一数字会飙升到1000万。报道还说:“虽然在过去二十年里中国实行了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安全套的使用量仍然非常小。中国自称由于实行了人类历史上最彻底的计划生育试验,自上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避免了3亿人口的出生。”

中国男人真的不愿用安全套吗?

法新社的上述两篇报道虽然引用了中国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但是对这一数据的分析和解读却值得商榷。
首先,法新社的记者显然是用安全套年销售量总数简单地除以男性人口总数,然后得出“每一位中国男人平均每年购买安全套三只”的结论。也就是说,法新社记者将不处于育龄阶段的儿童和不再有性生活的那部分老年人也当成了安全套的潜在“用户”。

另外,对中国国情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国人有两种获得安全套的渠道,即“单位免费发放”和“市场销售”这一“双轨制”,其中“单位免费发放”目前仍然是“主渠道”。法新社报道中所提到的“中国青年报”的原文报道中指出:“目前免费发放步履艰难,国家每年收购约12亿只安全套免费分发,仅4%的已婚育龄妇女使用,费用就高达2亿元。如果扩大免费人群,财政将难以承受。”可见,年销量20亿中的12亿并不是通过销售渠道到达中国男性手中的,“年均购买三只安全套”的说法极为不准确。同时这也说明,中国安全套的年销量直接与政府的采购能力有关,并非是市场需求的真实反映。

最后,法新社报道根据这一数据进而得出中国男性“拒绝使用安全套”这一结论,并将这一结论与艾滋病危机联系起来,其用意显然是暗示中国男性缺乏性生活健康意识和对艾滋病的防范意识。

但是,法新社记者可能并不知道,目前中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以注射吸毒感染为主,经性接触感染的人数占7.2%,因此并不能说导致中国艾滋病患者日益增多的原因是中国男性缺乏健康的性观念和艾滋病防范意识。

其实,正如“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安全套问题”不在于人们愿不愿意使用,而是在于免费发放“主渠道”乏力,免费发放发不下去;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市场购买,而市场供应方面渠道混乱,质量令人担忧。另外,流动人口、下岗职工、婚前有性关系、性病和艾滋病患者等新人群的出现,都使这种困境越发明显。

换言之,中国的“安全套问题”实际上既是政策的问题,也在侧面反映了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人口结构与性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因此,中国的有关专家建议中国政府在立法、政策上顺应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为安全套发展“解套”,加强安全套生产与销售上的行业监管,保障公民能知情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加快安全套广告“解禁”步伐。

虽然简单地用“安全套人均年购买量”来描述与分析中国的艾滋病问题和计划生育问题有失严谨,但是“安全套问题”毕竟折射出中国诸多社会问题的一个方面,这一问题的提出也有利于提醒中国社会更加关注性健康问题和艾滋病防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