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将产生思想大师?

2003年3月4日

“如果今后20年听不到来自中国的有重大意义的声音,那就有些不对头了。”这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彼得.斯劳特戴克对中国思想界的预期。这位在德国乃至欧洲哲学界内外都深有影响的思想大师最近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演讲活动。

https://p.dw.com/p/3K9y
德国著名哲学家彼得.斯劳特戴克图像来源: dpa

今年55岁的彼得.斯劳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在80年代就以“玩世理性批判”和“欧洲道家思想”两部著作奠定了他在欧洲现代哲学领域的重要地位。1983年出版的社会哲学著作“玩世理性批判”在出版后一年中销售了10万多册,成为20世纪最畅销的德国当代哲学著作之一。今年2月底和3月初,斯劳特戴克在哥德学院的安排下首次到中国,在香港、上海和北京进行了演讲。

斯劳特戴克1947年出生于德国的卡尔斯鲁厄,1976年在汉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992年至今在卡尔斯鲁厄设计高等学校任教授和校长。自2002年起,斯劳特戴克与另一位哲学家一起在德国电视二台主持“哲学四重奏”脱口秀节目,在屏幕上与知识分子们讨论诸如恐惧、超级大国美国和全球化资本主义等题目,成了德国的媒体明星。

由于斯劳特戴克的15部著作中除了“玩世理性批判”尚没有中文译本,香港的哥德学院为了配合斯劳特戴克的中国之行特地举办了一次德中翻译比赛,参赛者被要求把斯劳特戴克“太阳与灭亡:对话形式的探讨和研究”一书中的两个片段翻译成中文。获得第一、二名的分别是居于上海的曹娟小姐和徐聪小姐。

2月25日和28日,斯劳特戴克分别在香港中文大学和北京大学进行了题目为“两栖人类学与非形式性思维”的演讲。当斯劳特戴克首次登上中国的讲台时,他看着投影仪打在墙上的曹娟小姐中文译稿半信半疑地问到:“这些符号真是与我现在讲的一模一样吗?”

斯劳特戴克在谈及在香港和北京演讲的感受时说,中国的听众对德国的哲学史和他本人的著作如此熟悉,让他非常感动。他说:“这与其说是让我吃惊,倒不如说是让我感动。这可以说是现代世界关系的传导能力与渗透能力的一个有力证据。(这些中国学生)离德国有万里之遥,却能提出一个缺乏一定教育基础的德国学生所提不出的问题。这一教育范畴不再受区域的限制了。特别是在大学和研究与文化机构如哥德学院,可以一再看到一种思想可以远距离发挥影响的奇迹。”

虽然斯劳特戴克是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但是他说他与中国的缘分已经有几十年了。他很早就阅读了一些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著作,他的早期著作“欧洲道家思想”探讨的就是中国古典哲学对欧洲的影响。

斯劳特戴克早就建议,德国战后出生的一代在寻找新的价值观时不要只局限于自己的传统,而应该去发现其它文化。与此相应,他希望这一中国之行能让中国人接触一些当代西方哲学思潮。他这次来中国,就是希望将他的“层面三部曲”“出口”到中国。斯劳特戴克想通过“层面三部曲”来讲述“人类的历史”。三部曲的第一部“层面一:气泡”论证的是现代的个人主义是如何经不起推敲;三部曲的第二部“层面二:球体”描述的是欧洲政治历史是一种“在存在之中”的“变迁史”。他将于今年秋天完成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斯劳特戴克说:“我到中国不是去传播一个启示的,但是我也不是空着手去的。我坚信,我的层面理论三部曲展示了一种哲学文化,一种能容纳许多推动我们这个现代世界的东西的哲学文化。它不是一个启示,而是一种关于当代世界的描述性理论。阅读这样一本书是一次真正的哲学经历,读者自己要判断书中所描述的是否有道理。”

斯劳特戴克在北京大学演讲时,大约有200多名听众到场,听众主要是对中国和外国哲学有一定研究的学生和教授。中德意志电台的报道说,演讲还称不上真正意义的文化间对话,因为在“文化大革命”的三十年后,中国还没有出现一位当代的哲学家。报道说,斯劳特戴克相信,在未来的若干年内,中国在文化领域将发生很大变化。

斯劳特戴克说:“至少在西方看来,毛泽东后的中国还没有产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能让我们下决心来研究一下当代中国哲学。但是,如果人们愿意相信思想史的规律,就会相信越是在变革时代,就越会产生思想。如果今后20年听不到来自中国的有重大意义的声音,那就有些不对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