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全民医保”时机未成熟吗?

采访记者:石涛2007年3月20日

近年来,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屡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普通民众面临看病难,买药贵的困境,而医院以及卫生机构服务公平性下降,社会弱势群体无法得到有效的医疗保障,也是中国社会中的一个显著问题。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也曾经发表报告指出,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如何推进中国医疗制度改革,如何医疗保障方面的公平性?德国之声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远立教授。

https://p.dw.com/p/A3e0
在中国医院里图像来源: AP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已经经历了二十多个年头,市场化机制已经进入了经济生活的诸多领域,而医疗卫生系统是其中引入市场机制比较晚的一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医疗系统市场化进程开始启动,“市场化导向”成为主旋律。到世纪交替的时刻,中国医疗市场改革已经进入了产权改革的阶段,医院纷纷进行产权改革,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但是,随着医疗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入,普通民众对于医保制度的不满却越来越强烈,因为随着医保改革的推进,医疗市场出现了“精英化”的倾向,富有阶层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差异日益扩大,医疗卫生领域的社会公平性受到严重挑战。

根据中国卫生部2004年公布的一份数据,由于经济原因,有将近50%的病人生病不去医院看病,差不多20亿人次。在去看病的患者中,经医生诊断该住院治疗却未住院的也达到将近30%,差不多6亿人次;在公共卫生领域,一些卫生、健康指标恶化。在世界卫生组织对191个成员国的卫生总体绩效评估排序中,中国名列144位。在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网进行的专题调查中,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问题最受网民关注。84%的网民认为药价水平仍然偏高,超过93%网民对目前医改成效不甚满意。种种数据已经相应的社会现象显示,中国必须对医疗改革进行重新思考。

在这一反思过程中,要求重新建立医疗领域公平性的呼声再次升高,而其中呼吁建立“全民医保”的倡议尤为得到各方呼应。本次两会期间,中国卫生部部长高强婉转地指出,实行“全民医保”时机仍未成熟,立即遭到了一些国内外学者的反对。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远立教授认为,要讨论这个问题,必须先理清一个重要概念:“全民医保”究竟是指“全民医疗保险”,还是“全民医疗保障”?

他说:“我们这里有一个关键词,我们提的究竟是“全民医疗保险”还是“全民医疗保障”?如果我们说给全体中国人民提供一个基本的医疗保障,我认为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果说给全体13亿中国人民提供同样一个标准的全民医疗保险,可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刘远立教授认为,全民医疗保障在全世界所有国家基本上都实现了,包括一些非洲的发展中国家,也都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而在中国实现“低水平的,广覆盖的”全民医疗保障的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已经成熟。而要实现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险制度,时间比较漫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研究,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亚洲其他国家,要完成这一过程都需要40到50年。

在实现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有三个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就是公平,效率和质量,而刘远立教授指出,在目前中国的医疗制度改革中,以上三个问题需要同时得到解决,而公平性是需要最优先考虑的,“公平目前是最头疼的问题,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到了今天。中国总的卫生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在发展中国家是领先的,关键是公平性非常差。在中国,享受现代医学的好处完全是取决于你的钱包的大小。如果有钱,可以在中国购买到世界上最好的服务。没有钱,对不起,到公立医院照样进不了门。中国现在对大的问题是弱势群体。所以我认为在改革设计中,公平肯定是领先的。”

然而,加大政府投入,实现全民医疗保障的同时,有可能面对其他的问题,比如公立医疗机构人浮于事,大量的资金被用于“养人养机构”。因此,如何在重视公平的同时,保证效率和质量,成为了考验中国政府智慧的一大课题,而在此其中,中国政府必须借鉴一些其他国家的现有经验,“第一个,在所有其他国家,政府对于卫生的投入,是非常大的。目前中国政府的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17%左右,在全世界来说非常低,因此中国要加大投入。其次,政府的责任主要体现在社会安全网,这也值得借鉴。第三,中国是少数国家,让医疗机构通过买药来获取收入的。其它大部分国家实现医药分家,这有一个过程,但一定要做。”

中国人口庞大,城乡和地域之间存在明显差别,而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巨变,更是给医疗体制改革带来巨大挑战。刘远立教授认为,这一改革在世界医疗改革历史上都没有先例可循,只有在吸取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融合本国的特点,才能找到一条出路。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