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中国、印度大比较 | 经济 | DW | 01.07.2003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经济

"世界工厂":中国、印度大比较

外国公司在中国和印度分别建厂,得到的效果也不一样。有人说,这里种瓜的田好,有人说那里种出的瓜香。虽说拿中国和印度来比较不太合适,但是好坏中也看出了两个生产基地的区别。

印度的强项在于有受过良好培训,并能独立思考的工作人员-所谓质大于量

印度的强项在于有受过良好培训,并能独立思考的工作人员-所谓质大于量

德国IGB-霍尔丁公司1996年同时成立了两个同样大小生产气焊嘴的子公司。这两个子公司一个建在印度的浦那地区,另一个在中国的广东省。7年后,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萨特勒尔将两个子公司的成果对比一下,得出了令人惊讶的结果:在印度进行生产既便宜,质量又好。

萨特勒尔说:“我们在印度的产量比中国多出一倍。而且其产品质量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标准。产品的90%都可以在世界市场上销售。而在中国生产的产品90%只在中国国内销售。”

萨特勒尔认为,中国的质量管理还没有正常运行。当地的管理人员的等级制度过于分明。而印度却正好相反。

也许萨特勒尔的例子并不具代表性。也许他在中国遇到困难的原因是,他将这个百分之百的子公司完全让中国人来管理。不过总体来说,将印度与中国比较是不恰当的。来自汉堡附近诺德施泰特的企业家维勒尔也有在这两个国家生产的经验。18年来,他在中国的子公司为西门子和汽车生产厂家供货,并且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他讲述道:

“如果你想物美价廉地大批量生产手工产品的话,那中国百分之百是最理想的地方。同样的产品,如果你在印度生产的话,将要付出三四倍的价格。相反,我们在中国就不能生产微型开关电路。我们在印度生产这种产品。因为印度有生产这种产品所需要的灵活性,能够适应技术的不断变化。在这些方面,印度要比中国好。”

印度的强项在于,它有受过良好培训,并能独立思考的工作人员-即所谓质量重于数量。在进行比较时,要考虑到产品和所需的技术。印度和中国实际上并不形成竞争,而能够互补。在进行大批量生产时,印度在一些方面还处于下风。萨特勒尔也承认,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中国。他说:

“在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方面,以及能源供应方面印度都不如中国。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简直不可思议。这我没有估计到。我们当初没有选择上海作为公司驻地,而选择了香港附近的广东,因为我们不相信上海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设象现在这么好的基础设施。我知道上海10年前的情况。如果与现在相比较,简直难以置信。”

萨特勒尔的公司尽管在中国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仍打算继续经营下去。因为中国国内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1979年中国刚开始进行经济改革时,中印两国的人均收入几乎一样低。而现在,中国人的收入与同工种的印度人相比要高出一倍。企业家从中国的市场需求中也感受到了这一点。维勒尔概括道:

“中国肯定是我们最能获利的地区。而印度则是我们在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第二选择。印度的国民经济增长率目前占第二位。那里有10亿人口。你必须找到适合在印度生产的产品。同时人们必须看到这一点,即80%在印度投资的企业都表示满意。而对中国表示满意的最多只有20%。”

DW.COM

  • 日期 01.07.2003
  • 作者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3nxt
  • 日期 01.07.2003
  • 作者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3n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