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红卫兵——破坏秩序还是挑战权威? | 1五1十议文革 | DW | 05.05.2016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1五1十议文革

专访:红卫兵——破坏秩序还是挑战权威?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青年一代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既是“红卫兵”的主要构成力量,对文革灾难负有重要责任;同时在文化教育受到严重破坏的十年中,他们也是受害者。德国之声采访了北京大学教授、文革研究学者印红标。

德国之声中文网:谈到文化大革命中的青年一代,人们立刻会联想到"红卫兵",以及他们所谓"造反有理、革命无罪"的信条。一方面他们给社会文化、经济秩序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一方面他们挑战权威的思想似乎又好像不能全盘否定。怎么看待红卫兵在文革中所发挥的作用呢?

印红标:红卫兵的破坏是文革灾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进一步观察,红卫兵在文革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相同。一种是"老红卫兵",也就是出身于"红五类",即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革命军人、革命烈士家庭的年轻人,以领导干部子女为核心。这批红卫兵成立得最早,所以被称为老红卫兵。在文革中他们主要是冲击文化教育界,以及所谓的"黑五类",即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和右派五类人。后者是把原来打倒过的"阶级敌人"扩大之后再打倒一遍。他们不情愿冲击文教界之外的党政领导人。

而后来兴起的"造反派"是被毛泽东发动起来去反对所谓"以刘少奇为首的""走资派"和党内"资产阶级司令部",普遍冲击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人,挑战和打击他们的权威。这两部分人的斗争矛头有差别,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

德国之声中文网:让我们继续谈谈造反派。他们先是被毛泽东发动起来去打倒走资派,可是后来又被毛说"犯错误",最终逐渐失势。造反派这帮人的思想究竟是否与毛一致?还是说他们只是被利用了?

China Mao Zedong Lin Biao

1971年的毛泽东和林彪

印红标:造反派的思想来自毛泽东。但是因为地位不同,对上层政治所知有限,他们主观上要紧跟毛泽东,但是不可能跟得上。换句话说,就是思想上与毛泽东的整体思维并不一样。在他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之后,当毛泽东有新的部署而造反派不那么听指挥的时候,就被抛弃了。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轮到小将们犯错误的时候了。其实出身好的"老红卫兵"也是如此。事后,他们或迟或早都会有一种被利用的感觉。

德国之声中文网:父母一辈的人谈起文革,就会想起长期的停课,暑假放完了接着放寒假。但是文革期间有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就是工农兵大学生。与文革结束恢复高考之后直到今天的所有大学生不同,工农兵大学生没有经过考试就被录取,这些人被选中的原因是什么?后来他们是否也进入了中国的精英阶层呢?

印红标:1970年开始大学陆续招生,办法是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工农兵青年中间选拔,刚毕业的高中毕业生不能直接进大学,没有高考。程序是:本人报名、群众讨论、领导批准,学校录取,实际上最重要的一环是基层领导的审批。由于没有设立文化考试,工农兵学员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业不错,有的基础很差。他们能上大学,除本人努力工作之外,关键是因为受到领导信任。所以他们的主流观念是被党选送上大学的。那时的大学教育高度政治化,文化知识的讲授受到压制,工农兵大学生的总体水平低。工农兵学员当中也有一部分能力比较强、学业比较好的。他们当中一些人文革之后通过考研究生继续深造,也"洗白"了学历。我们现在的一些领导人就有这样经历,我不必说名字大家应该都知道。

德国之声中文网:除了文化大革命之外,我们知道在之后的八九学潮民运中,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也是主力军。虽然这是两场完全不同的政治运动,但是为什么都是年轻人冲在最前面?是他们太天真太轻率吗?

印红标:从学术的中立角度来看,年轻人的确是常常在各种思潮中走得比较远,比较激进,甚至可能会比较极端。他们往往把理想放在前面,不太顾及是否能够实现以及会造成什么后果。我们知道共产党的运动当年也是年轻人弄起来的,国民党也是。年轻人运动的价值上是否值得肯定,要看他们所追寻的方向是什么,是否能够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德国之声中文网:目前在中国大陆文革仍然是个禁忌话题。当今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文革,在社会自由讨论不被允许的情况下,他们无从了解到文化大革命的真相。在这样的舆论限制之下,中国如何能够避免文革重演、文革式思维重蹈覆辙呢?

印红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要从历史和现实中吸取教训,在中国大陆目前严格限制对文革进行公开讨论的氛围下,年轻人缺少了从文革历史中学习经验教训的这一环节,这是一个重要缺憾,很容易导致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错误。这一缺环也许能从别的方面得到补充,也许不能。就像一个人得过一场大病之后,留下病根儿,这点儿缺陷可能因为其它方面的优势而被暂时掩盖,但是一旦遇到什么大问题,还是会旧病复发。

德国之声中文网:与文革时代、"八九"时代的年轻人相比,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是不关心政治了呢?还是因为商业文化冲淡了他们对政治的关注?

Yin Hongbiao Professor Universität von Peking

印红标教授在北京亲历了文革的十年浩劫

印红标:两种情况都有。一个是因为政治可怕,在中国的状况就是如此,除非你就跟着官方主流说,否则很可能有麻烦;再一个就是商业化,随着商业消费和娱乐文化气氛越来越浓,选择不关心政治的年轻人也会越来越多,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尽管如此,目前仍然有一些青年人在关注政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德国之声中文网:目前在中国大陆对文革的研究是一种怎样的状况?

印红标:在中国大陆,文革研究被列入政治敏感的话题,但是仍然有一些人执著地进行学术性研究,包括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推出了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大陆,有关文革的学术论文有可能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但是专著的出版几乎不可能,因此送到香港出版,也有的在台湾或美国出版。香港出版的关于文革的学术著作多为内地学者撰写,这算是受惠于"一国两制"吧。在一些大学,涉及文革的教学一直在进行,例如:在新中国历史课程中讲授。在北京大学,最近20多年来至少有近30 篇学位论文以文革为主体,例如:文化革命委员会、文革时期的诗歌等。这是师生努力的结果。

印红标,北京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文革中青年的社会批判思潮和红卫兵的流派。著有《失踪者的足迹--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青年思潮》等。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