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ECFA生效 台湾岛喜忧参半

2011年1月5日

2010年是台湾经济快速复苏的一年。《新苏黎世报》从台北报道说,随着2011年台海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正式生效,台湾经济界对经济持续增长满怀信心:

https://p.dw.com/p/ztmW
挺ECFA的台立法会委员打出支持的标语图像来源: AP

"马英九总统及其领导的国民党保守派政府自2008年春季执政后,摸索着从对抗走向讲究实际的和解。政治上,两岸协议是这一正常化过程的高峰。虽然有争议的核心政治问题一如既往全然没有解决,但协议在经济上已带来成果。根据双方的意向,协议中商定免除关税的条款是通往签订全面自由贸易协定的第一阶段。这样,继港澳之后,大中华经济区实际上将再增扩2300万人口,经济实力增加4300亿美元。

"对于政府和地方经济团体来说,架构协议的形成过程是双方关系不断交织的必然结果。这样的交织使作为贸易伙伴及投资和生产点的中国在十年内成了推动台湾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正如政府宣传所说,是'双赢'。"

文章回顾了民进党在执政期间设置政治障碍、但两岸经济仍然快速融合的过程,认为马英九执政后"转向讲究实际、转向理性,有两个急迫的原因":

"一方面是资本快速逃离台湾,这是台湾企业对台湾与中国政治关系持续紧张作出的反应,从而掏空了这个海岛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北京坚决执行孤立台湾的政策有可能切断台湾对外经济的气管。2010年年初,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如果没有两岸经济协议的补偿、不争取与该地区其它贸易伙伴达成互补协议,台湾在竞争中将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两岸交流的新水平不仅体现在海上和空中直航得到恢复,前往台湾的游客也从许多方面有所体验。最引人注目的是台湾名胜古迹到处都能看到的成群大陆游客。2010年游客人数首次超过一百万,他们给旅游和零售业带来了兴旺生意。"

尽管台湾经济受益于大陆,但是《新苏黎世报》的文章也看到,乐观主义并没有覆盖台湾全岛,文章最后写道:

"长期以来是台湾出口经济支柱的制鞋和纺织工业等传统行业担心被大陆的竞争对手排挤出自己的市场。许多刚刚就业的年轻人担忧,政府在与北京谈判时能否成功地排除开放劳动市场这一话题。台湾是象总统所说,正面临第二个经济奇迹,还是两岸协议将成为棉花糖包裹着的阶梯,把台湾经济引上被兼并的道路?互信和讲究实际的谅解是否具有承受力将首次受到考验:2011年,台湾首先要与新加坡、然后与印度尼西亚商谈自由贸易协定问题。北京对此态度如何,将成为马总统明年能否再次当选的决定因素之一。"

报摘:汇文

责编:洪沙

以上文字摘自或编译自其它媒体,不必然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