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 黄河十年行 第5天 三门峡水电站 | 科技创新 | DW | 18.08.2010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科技创新

8月16日 黄河十年行 第5天 三门峡水电站

虽然已经入了秋,但是中原大地仍是一片暑热。知了“吱吱吱”地叫得人头都要裂了。三门峡博物馆怕晒黑打着旱伞的讲解员小姐声情并茂地给游客朗读贺敬之的诗歌«三门峡»。人群中一个游客怯生生地问贺敬之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引起众人一片哄笑。

汹涌澎湃

汹涌澎湃

贺敬之的诗句

讲解员小姐读到"望三门,门不在……黄河之水手中来"的时候,人群中一位中年女性有些厌恶地皱了皱眉。她是中国著名的环保人士汪永晨。汪永晨拐到角落小声说:"这是当时人们对自然缺乏认知时说的一句话,我相信贺敬之今天也会对自己的话做重新思考的。 "

三门峡水库博物馆不是一座普通的博物馆,它还是中国的一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里展示的一切都为了说明1949年后建立起来的第一座水利枢纽,被称作"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水电站是多么的伟大。博物馆的图文资料上记录三门峡水电站修建前"黄河三年一决口,百年一改道"的历史,中国众多国家领导人都曾经到这里来视察,显示着这座水坝的重要性。但是博物馆里却没有记录展示任何有关这座被环保人士称作"公认的失败大坝"的任何弊端缺陷。

“规划性失败”

当水利学家们被问到三门峡的失败之处时,他们的回答往往比较含蓄。一些水利学家喜欢将三门峡的失败归结为"规划性失败"。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圣人出,黄河清"水利学家们承认,受到政治的影响,三门峡设计的初衷是"蓄水拦沙",也就是把黄河的泥沙拦在库区内。通过淤沙争取时间,让中游的水土保持生效,以此解决黄河泥沙多,水质浑的问题。这样下游获得的就是清水。但是后来三门峡库区出现严重的淤积问题,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三门峡改变了水库的应用方式,从"蓄水拦沙"改为"持洪排沙"。另外水库还进行了两次改建,在两侧山体总共开凿了12个涵洞排减泥沙。

水利学家们今天仍会骄傲地说,三门峡水电站本身是工期短、 质量高的一座水电站,有效地解决了下游的洪涝问题,同时还在水坝上下游形成了大片湿地。

但是环保人士并不会满意水利专家们的这种解释。汪永晨说,三门峡大坝破坏的是黄河流域最精华的峡谷地貌,而且"不是说只要是湿地就是好事"。环保人士们认为,三门峡大坝的修建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形成巨大的影响。由于水坝设计之初没有考虑到渭河含沙量大的实际问题,水坝的建成截断了黄河,泥沙的淤泥影响到渭河泥沙的疏导,导致渭河连年受灾。

另一种不平衡

讲解员小姐带着游客们走上大坝,大坝停止发电正在排沙。一股股深黄色的泥浆喷涌出来,再汹涌地流淌下去。讲解员小姐像背书一样地说:"三门峡这座城市是在三门峡水电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是依靠水电站来带动的。"

汪永晨说,这是另外的一种不平衡:"电站都是国家投资建设,三门峡是9个亿,现在的三峡大坝是2000个亿,这么多钱投下来当然对当地经济建设有益。但是现在也存在着分配不公的问题。水电的职工工资可能挺高的,但是对于移民来说,就不是这样。一些移民被允许'农转非',但是他们之后又赶上工厂改制,工厂倒闭又给他们带来新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黄河上建立起来的水坝总共有21座。北京水环境学者王建分析说,很多水利工程"都是在'技术乐观主义'思想指导下走的是'技术路线',都认为只要有技术就可以解决一切。认为人类需要多少水,就可以通过技术提供多少水。但实际上,技术可以解决一部份问题,但不能解决问题的全部"。他解释说,生态学上讲"负载定额率",河流有自己的生态功能,一条河流上建这么多座水库,超过了它的负载,就必然会带来大量的生态问题。

作者:景柏

责编:达扬

  • 日期 18.08.2010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Opv8
  • 日期 18.08.2010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Opv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