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闲话德国:德国人一条线,中国人一个圈

2017年7月22日

不管是合资公司、并购还是双边贸易,中国和德国的企业这些年走得越来越近,不过他们之间的沟通并不十分顺畅。专栏作者张丹红想知道为什么。

https://p.dw.com/p/2gwpu
Symbolbild China Deutschland Denkweise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dpa/A.Dedert

(德国之声中文网)我曾经写过一篇专栏,说中国人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下。不过这并不等于说中国人天生善于团队作战,中国足球就是最好的证明。虽然国家队不乏一流球员,但是联合起来他们往往输得很惨。在中国的企业文化里,对公司的忠诚和团队精神也不是很普及的美德。法兰克福的企业顾问徐文说:"德国秘书从年轻做到退休,在中国特别少。"

我们也许可以认为,资本主义改变了中国人的个性。过去大家习惯将"我"藏在"我们"背后,现在则讲究大写的"我"。徐文说:"中国人个个觉得自己是精英,对老板没有那么崇拜。"他会觉得老板有什么了不起,他那点儿事我也会做。"结果他往往真就自己去做老板了。"或者为了更高的工资而跳槽。

"公司忠诚"是个陌生的词汇

结果是人员流动频繁。在中国,其比例最高达到员工的百分之二十。在德国,这一比率不过百分之二到四。这使活跃在中国的德国公司陷入窘境:假如他们想提高中国员工的职业技能,就不能吝惜培训投资;但另一方面,他们又要承担资金和感情投资双双落空的风险。

了解中德思维方式的根本不同对双方来说都将有所助益。因为很多误解都源于这一差异。徐文将此归纳为:"德国人的思维是线性的,做完一件事才能做下一件;中国人的思维是个圈儿,或好几个圈儿套在一起。"

具体到经济领域就意味着:德国人往往专注于一个产品,时刻考虑如何优化该产品和售后服务;做事方式是程序导向;目标是成为自己所在领域的世界冠军。中国人什么都做,喜欢跟风,最后选择利润最高的领域;其商业行为是结果导向,只要成功就行,过程不重要。

1991年,马云从翻译社起家,用小规模贸易赚的钱来养活翻译公司,后来又为别人做网页。直到1999年发现电子商务,成立阿里巴巴集团。他不仅一度成为亚洲首富,还为阿里巴巴这个"一千零一夜"里的古老故事赋予了全新的内涵。阿里巴巴是典型的中国式创业成功的范例。

Deutschland DW Redakteurin Zhang Danhong
作者张丹红图像来源: V. Glasow/V. Vahlefeld

在徐文看来,德国人线性思维模式注定了他们悲观的基调。不然为什么每个合同的最后一条都是明确合同双方产生严重分歧时由哪家法院受理。中国人签合同的时候不会想到失败。他们先制定宏伟的目标,再讨论细节。最好的例子是中国世纪项目"新丝绸之路"。起点在哪儿,途经哪些国家?这些细节是以后考虑的事情。

沟通过程中的线与圈

在交流的时候,线性思维的德国人直截了当,圈性思考的中国人则讲含蓄。假如一个中国人说,这件事以后再考虑吧,那么他不过是在婉转地表示拒绝。德国人听不懂,会追问一句:"什么是以后?是下个月还是明年?"假如中国人说,这事儿有相当的难度,意思仍然是拒绝。反应迟钝的德国人会问难在哪里?

企业顾问徐文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说:"德国人最适应不了的是中国人的变化,比如说好了周五谈,周四中国人会告诉你董事长突然有急事,会谈得推。"

看来,神经脆弱的德国人不能与中国人做生意。尽管如此,大多数的双边交易应当比较圆满。2016年,中国超过美国和法国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就是一个证明。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