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语媒体:"闲庭信步"

凝炼(摘编)2016年6月13日

中德第四轮政府磋商今天结束,并发表联合声明。德国总理默克尔率领半个内阁及高规格经济代表团亲赴北京参加,足显柏林对两国间关系的重视。迄今,德国仅与世界上11个国家建立有政府间磋商机制,中国是其中之一,可见北京对柏林的意义。德语媒体借默克尔此行对两国关系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纷纷做出评论和判断。

https://p.dw.com/p/1J5uN
China Besuch Merkel in Peking bei Li Keqiang
图像来源: Reuters/K. Kyung-Hoon

(德国之声中文网)迄今,德国仅与世界上11个国家建立有政府间磋商机制,中国是其中之一。6月13日一期的《南德意志报》发表评论指出,在当前国际关系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德中两国能建立并致力于继续保持现有这一良好关系殊为不易:

"听上去或许会让人诧异,但德国与中国之间的政治关系的确比德国同欧洲以外任何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都要稳定。德美关系在施罗德总理任期结束时遭受重创,只是在默克尔执政后才有所恢复;与俄罗斯的关系则正好相反。'德中振荡器'则多年来未曾见有值得一提的摆动-既不上摆,也不下行;德中关系是延续性和停滞的混合。"

评论指出,虽然中国未成为可以证实"经济发展"能自动导致民主制扩散、社会及政治现代化这一理论的辉煌例子--中国迄今的发展甚至可能证明这一理论是错误的,但若与世界上其它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变动相比,中国的情况还是要好得多,柏林有必要在不忽略人权问题的前提下极其珍视与北京的关系,:

"从欧洲人的角度看,原本必不可少的民主化趋势在许多其它地方比在中国更为戏剧性地走向了反面:阿拉伯世界是个例子--政治之春在埃及止步不前;在叙利亚被掩盖在废墟之下。俄罗斯是个例子--在那里,国内的政改堵车导致了外交上的穷兵黩武。专权的埃尔多安治下的土耳其也是个例子。而本身也问题成堆的欧盟,在南面和东面都面对大量政治难题。

"由此来看,尽管存在着各种不足,(德国)与中国之间关系的可预测性本身就具价值。尽管其具体结果还远不能赶上经济关系的发展,柏林和北京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规模已令人瞩目。(双边)关系的这一稳定性不能成为(德方)对(中方)蔑视人权行为置之不理的理由。相反,加强使用多种渠道的要求在增加。不过,同样要看到是这样一个事实:数量不断增加的来德国的中国人是学生、专业人才和投资者,不是难民。"

不越红线

同一天,《每日镜报》在以"红线"为题发表的评论中强调,与过去3轮政府磋商相比,默克尔和6名阁员此次北京之行要艰难得多。文章要求默克尔在中国政府面前不做无原则让步,而是要谨守"红线":

"鉴于中方咄咄逼人的表现,联邦总理在有分歧议题上也应划出清晰界限。当然,考虑到德国经济需要与中国保持顺畅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颇为不易。但是,德国企业关于受到中方歧视的抱怨越来越多:它们在中国得不到中国企业可以在德国享受到的待遇。例如,它们不允许在中国并购整个公司。

"即使是在那些被认为是较小的议题上,联邦总理坚持立场也非常重要。麦卡托尔中国研究中心负责人海尔曼就提出要求说,如果某个活动的参加者得不到(中方)签证,(德方)就该放弃整个活动。过去,德方是忍声吞气,认了。而一旦拒绝参加整个活动,中方是不会不注意到这个'小小的'权力损失的。"

评论最后指出,从全球观点出发,现在尤其要注意如何更好地使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否则,就会出现一个自说自话的世界一强。中国已经是在这么做了:它设置了与西方的建构相并行的政治、经济建构。中国也发出了威胁,不承认国际海事法院预期6月份作出的有关南中国海主权争议的裁决。这是一个例子,它表明,如果不能使中国融入国际秩序,对所有各方而言,世界都会变得更危险。"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