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闲话德国:新常态下的中国

张丹红2016年9月3日

一般来说,专栏作者张丹红从中国人的视角观察德国。在中国休假期间,她换了一个角度。

https://p.dw.com/p/1JuwX
Skyline von Peking
今年夏天,北京的雾霾有所减少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F. Li

(德国之声中文网)今年回北京最大的意外是:雾霾明显减少。特别是一场阵雨之后,天空竟呈现短暂的湛蓝。一位中学同学告诉我:"原因很简单。因为北京周边地区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国家领导人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是"新常态",让国人习惯GDP不呈两位数增长的状态。其实,6%的涨幅有什么需要遮藏的?就像德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桑德施耐德所说:即使是中国的大树也不可能长到云端。假如新常态意味着让我重新闻到儿时北京夏天的味道,那么我希望有更多的"新常态"。

它确实无处不在。尽管家人和同学聚会仍然离不开"盛宴"(对我这个平常生活在一个饮食发展中国家的人来说,每一顿都是盛宴),但我发现大家点菜不那么"肆无忌惮"了,少了些大鱼大肉,多了些健康实惠。我们家里出了第一个素食者。听朋友说,不屑与食肉者为伍的主要是90后的年轻人。他们选择素食的主要原因不是为了保护动物,而是因为素食是当今的时尚。

Kolumne Zhang Restaurant Peking
对于德国华人来说,回国吃的每一顿饭都是“盛宴”图像来源: DW/D. Zhang

新常态比比皆是

谁想时尚,当然也要拥有一部苹果的产品。即使在星期当中,苹果店也是人头攒动,我看了一下价钱,和德国差不多。中国早就不是廉价购物的天堂。女儿们在北京热衷购物的理由是:像Hollister或Forever 21这样年轻人喜爱的商店,北京有,科隆没有。

在中国,小康生活也成了新常态。在一次家人聚会上结识了一位来自湖北农村的保姆。看她和大女儿聊得热闹,我好奇地走过去----原来她们在交流刚刚开车上路的经验。女孩子骄傲地说,她不光考了驾照,还和老公一起买了辆车。在北京的大街上,我感觉保时捷的密度甚至高于德国。

说到北京的街道,尽管中国人开车比过去文明得多,我仍然更愿意打车,既保护神经,又省了找车位的烦恼。美中不足的是出租车上的蓝座套和收音机里的评书连播。不过"滴滴出行"给顾客提供了选择:只需在手机上输入你出行的时间、你的地址和目的地,你的"专车"会准时停在门口,车里的氛围和自家车差不多。

万能的手机

手机成了中国人的万能武器。不只能用它打车,在超市和餐馆也可用它付款。我们中学同学聚会时,一位同学用手机结了总帐,大家马上把摊到人头儿上的款项汇给她----当然也是用手机。只有我和一位在财政部门工作的同学拿出了现金。有人调侃:"只有你们外国人和公务员还带现金。"

Zhang Danhong Kommentarbild App
专栏作者张丹红

与德国人相比,中国人更愿意接受新技术。这是我多年来的体会。这一次我注意到,中国人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少了一分含蓄,多了一分奔放。奥运会跳水队员秦凯在女友何姿获得银牌之后的颁奖仪式期间对着摄像镜头向她求婚,这是何等的气概。

中国的年轻人不仅敢于让全世界人民做自己爱情的见证人,还敢于在不懂一句英语的情况下独自周游世界。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这并不是一项了不起的冒险行动。不过来德国的游客必须特别留神,否则一不小心会被德国的欢迎文化"吞没"。一个中国小伙子就经历了这样的遭遇:他在斯图加特被盗,本想挂失,结果因为不懂语言,在一张难民庇护申请表格上签了字,并被分配到北威州的一座难民营。"你们德国人疯了,谁都想接收。"这句话伴随了我整个假期。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