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情节焕发青春:卡塞尔的中国热 | 文化经纬 | DW | 29.07.2007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百年中国情节焕发青春:卡塞尔的中国热

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出现在各大展馆,1001个中国人更是人们谈论和关注的焦点。“1001个中国人在哪里?”“他们都穿着同样的服装吗?”“怎么才能找到他们?”这是聚会卡塞尔文献展上的德国参观者们一再提出的问题。您知道吗,卡塞尔的中国情节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如今掀起的这股中国热难道不带有几分偶然中的必然成份吗?下面是德国之声记者发自卡塞尔文献展系列报道中的第二部分:卡塞尔掀起中国热。这个艺术大展将持续到9月23日。

6月16日开幕时,一名中国艺术家头戴红军帽手持德国标语“德国不是天堂”

6月16日开幕时,一名中国艺术家头戴红军帽手持德国标语“德国不是天堂”

“卡塞尔文献展办得不错,来这儿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但我最感兴趣的是1001个中国人。怎么才能认识他们呢?他们都穿着一样的衣服吗?”在戴克公司工作的工业机械师-一位年轻的德国小伙子一心盼着见到1001位中国人。艾未未的童话的确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这位年轻的小伙子和同事们就座在卡塞尔文献展5大展区之一-草地展亭旁的台阶上,展区实在是太大了,哪里是一口气就能看得完的。

草地展亭被临时搭建在该城巴洛克花式花园宽敞的草坪上。据史料记载,早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卡塞尔地方诸侯威廉不仅下令建造了本次展会场址之一-威廉高地宫殿,还独出心裁建起了一个中国式的乡村,并从中国运来农家女子,与他一道进行乡间游戏。

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一座中国式的“凯旋门”矗立在昔日达官显贵的花园里,被一场大风击毁后,孤冷地躺在草地展亭旁,显得凄惨而悲壮。古老的木制门窗大体呈放射性螺旋状有序地摊在地上,同样不失为一件典型的中国装置艺术作品,神形具在,似乎印证了艾未未在“凯旋门”倒塌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一句话“它曾对我说,它要变幻一种形式”。展会讲解员之一施莱恩就是亲眼目睹艾未未出席新闻发布会的诸多德国人中的一位。

谈及对艾未未的印象,施莱恩显得若有所思:“他总是不正面回答问题。他给我的印象是,他象是一位候爵,被侍从前呼后拥着。随着谈话的深入,他逐渐变得健谈起来,但是他的答复总是比较模糊,始终不能准确地回答一个提问。”

除了童话,“凯旋门”之外,1001张清朝木制座椅也是文献展的一个亮点。

步入草地展亭,印入眼帘的首先是摆放在各个角落的中国清代木椅,由艾未未搜集和修葺,总共1001张。它们不仅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好奇心,也常常被他们作为小憩之地。无论西服革履的参观组,还是中小学生抑或退休长者无一例外。

此次文献展上,不见方力均等走红国际艺术拍卖市场和艺术展会的中国巨星,经由德国艺术策展人挑选的中国艺术作品不是具象的写实精品,就是完全符合欧洲人审美情趣的抽象艺术。距卢昊长轴北京长安街写实画不远处是谢南星的无题架上油画,三幅以黑色基调为主的朦胧系列。具象写实与抽象的色块涂染构成鲜明的反差,但均堪称上乘之作。

西方当代艺术令大多中国人感到不解;中国的当代艺术作品对西方观众来说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无论色彩、题材,还是表现方式的处理都使卡塞尔文献展的西方参观者感到几分陌生,“展览作品棒极了。我也看到了几幅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它们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我觉得很陌生,因为我们缺乏对中国艺术的了解。”

这位来自秘鲁的老人在德行医近40年,他热爱艺术,闲暇之余,总是携夫人一道观看艺术展。15年前,他首次观看卡塞尔文献展,从此欲罢不能。他认为,文献展的国际化比重已越来越大,他尤其希望能更多地欣赏到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从而为他开启认识和了解那个遥远的神秘古国-中国的大门。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DW.COM

  • 日期 29.07.2007
  • 作者 祝红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BNFm
  • 日期 29.07.2007
  • 作者 祝红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BN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