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联产-可以发电的取暖设备 | 科技创新 | DW | 17.04.2005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科技创新

热电联产-可以发电的取暖设备

热电联产,顾名思义,就是在发电的同时,也生产热能。这里的发电方式,指的是火力发电,等于利用余热取暖。这样做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当然就比单纯发电要高。一般来说,热点联产设备的规模较大,都是工业用的,不适合于家庭使用。现在,国际上有不少企业,其中包括一些德国企业,也开始开发具有发电功能的家用型取暖设备了。

目前德国的能源仍然主要来自火力发电

目前德国的能源仍然主要来自火力发电

德国冬天的暖气供应方式,很少是远程集中式的。大部分情况是,每栋居民楼或者每个独门独户的小洋楼都有自己的取暖设备,安装在地下室里,兼供热水,靠燃烧重油或者天然气生产热能。现在,日本的本田公司开发出一套供家用的微型热电联产设备,其大小和冰箱差不多。它还没有在德国市场上真正推出,就已经获得了德国煤气天然气行业的革新奖。该行业的弗尔曼斯基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他说:“这套设备的新意在于,就装机容量的级别而言,它目前确实是独一无二的。它的电气输出功率只有一千瓦,热能输出功率是3.25千瓦,真正是小巧玲珑、袖珍型的热电联产设备,完全适合于独门独户的人家使用。”

弗尔曼斯基是“节约、环保式消耗能源工作协会”下设“新产品转让小组”的负责人。该协会的宗旨是即保护生态,但注重经济利益,因为它的会员也包括德国的煤气天然气供应商和设备运营商。弗尔曼斯基受协会委托,定期周游世界各地,寻找以天然气为燃料、至今在德国还鲜为人知的设备。就这样,他在日本发现了这个袖珍电站。这套设备使用天然气,对燃气供应商有利;它的能量转换率极高,达到85%,对环境有利,也对使用者的腰包有利。弗尔曼斯基介绍说,转换率如此高的发电设备只有以热电联产的方式才能达到。他说: “这类设备的工作原理就是在一边输入燃料,在此是天然气。天然气燃烧释放的热能,通过燃烧马达转化成机械能,带动一个主轴转动。这根轴上连着发电机,可以把机械能转化成电能。这些电能,户主可以自用,也可以输送到公共电网里。燃烧过程生成的废气含有大量余热,通过热交换器就可以利用这些余热,给水加温,用来取暖或者洗用。”

如今,这种袖珍发电设备在日本已经很受欢迎,销售量已达1.2万台。节约、环保式消耗能源工作协会协会希望今后几年内,它在德国的销路也会大增。但这套设备以及类似设备的售价目前还在一万欧元左右,可以说还相当昂贵。此外,持批评看法的人士认为,这套设备过小。他们的观点是,只有一定规格以上的热电联产设备才真正值得营运。独门独户的人家经常出现电力和热能的消耗量很不均匀的时期,比如说夏季就不需要取暖,只需要热水供应,但可能却需要很多电力。

尽管如此,德国热电联产协会主席戈尔巴赫还是认为,这种袖珍设备是具有吸引力的。他说: “假如哪家的用电量很大的话,购置这样一台设备就值得一些,因为户主就不用从公共电网买电,而是可以用自产的电取而代之了。现在已经有些人家购买这样的设备了,但他们一般都是爱好高科技产品、想为环境保护做出一丝贡献的人,他们也不想过于依赖市场电价的发展变化。”

和微型规格不同,大型的热电联产设备早就不算什么新鲜事物了。推广这种方法的应用,特别是在大型发电站上推广应用,至少从气候保护和资源保护方面而言,将是对至今通用的发电方式,也就是只管发电、浪费余热的做法所进行的极好补充,将是很值得的。目前德国仅有11%的电力是以热电联产的方式生产的。本来,联邦德国环境部长特里廷的计划是到2010年前,将热电联产电力的比例翻倍。然而,与其它另类能源相比,推广热电联产所面临的困难更大。戈尔巴赫不无遗憾地表示,热电联产行业缺乏相应的政界游说力量的支持。此外,他们协会也面临大型电力公司的强大阻力。他介绍说: “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德国电力行业的抵触态度很强。我们不得不正视德国目前电力生产能力过剩的现实。正是由于生产能力过剩,所以那些大型电力公司实际上是在不惜余力,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想方设法刁难小户人家生产电力。”

欧洲其它国家,比如说芬兰和荷兰的情况就大不相同,热电联产支持者大有人在。热电联产的发电量在丹麦总发电量中所占的比例甚至超过了50%!德国的支持者希望,这种节约、高效的方法也能够早日在德国推广开来,最迟在淘汰老设备、建造新电站时,他们希望能如愿以偿。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 日期 17.04.2005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6WQj
  • 日期 17.04.2005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6WQ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