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Karl-Marx-Strasse in Berlin

2008年8月14日

两德统一已经十几个年头,前东德的痕迹正在慢慢消逝。生活在原东德地区的人们怎么看待这样的转变?德新社记者带我们来到著名的卡尔•马克思大街,看看那里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

https://p.dw.com/p/Ex6d
卡尔·马克思大街的地铁入口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ZB

今非昔比的样板街

在被称为柏林"东边的裤裆大街"的卡尔·马克思大街处处都是矛盾:重新装修的糖果店式房屋、门可罗雀的店铺、时髦的酒吧、折扣商店、建筑公司、家具商场,还有音响专卖店。在剧变发生19年之后,这条位于亚历山大广场附近的前民主德国的样板街仍旧还处在转型中。城市导游奥拉夫·里柏(Olaf Rieber)不无骄傲地说,斯大林大街(卡尔·马克思大街的前称)是欧洲最长的纪念碑。当然,来这里的不光是游客,在这里安家也是件挺时髦的事。有些乐观主义者认为,过不了几年,这条2.3千米长的大街上的生活就会像西柏林那条传奇的裤裆大街(Kurfuerstendamm)那样精彩:对此,里柏却表示怀疑。

街上有些居民从五十年代起就住在这里,"除非把他们抬出去,没有人会从这里搬走。"房屋管理协会的发言人斯蒂芬·皮亚卡(Steffi Pianca)说。该协会管理这条街上的将近1000套住宅,这些住宅的租金(不包括物业和水电费)最多可以到5.7欧元每平米。"商人们在这里的日子并不好过",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由于缺少顾客,许多人的生意都做不下去,就连名声在外的卡尔·马克思书店也不得不关门大吉。如今,坐落在这个奥斯卡获奖影片《窃听风暴》取景地的是一家电影公司。然而,皮亚卡认为,卡尔·马克思大街是有潜力的。这里的商人们联合组成了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为盘活这一带的经济出谋划策。

从"帝国"到"斯大林"再到"马克思"

修建于1889年的帝国大街在二战的最后几天被摧毁,但是苏占区的重建工作进行得非常迅速。仅仅到1945年底,参与重建的"废墟妇女"们就完成了总计两百万个工时的劳动,从一片废墟中清理出了砖砖瓦瓦。针对这条大街,前东德政府在1951年启动了"国家重建项目",按照计划,重建所需材料中的60%都要由废墟中整理出来。数以千计的人在下班后为了这一样板工程辛勤劳动:按照里柏的说法,通热水的房屋、中央暖气和浴室在当时轰动一时。在建筑师赫尔曼·亨瑟尔曼(Hermann Henselmann)位于韦伯草地的公寓里甚至安装了"对讲机"。而价格相对便宜的平板房也在不久之后登场亮相。

在社会主义社会,工人文化宫首先是作为一件"招牌"而存在的:里柏如此描绘当时民主德国的雄心壮志。"但是一切都按照莫斯科的模式进行。"1949年12月21日是斯大林70岁生日,因此这条街以及一座大型火车站都按照这位苏联独裁者的名字重新命名。在对斯大林个人的狂热崇拜结束之后,也就是1961年柏林墙建立之后的几个月,带有斯大林名字的街道和地铁指示牌就和他的巨型雕像一起统统消失了。"居民们在斯大林大街上入睡,在卡尔·马克思大街上醒来。"

当地居民眼里的大街:过去,现在和将来

71岁的杰哈德·海因里希(Gerhard Heinrich)也对1953年的6月17日那一天记忆犹新。正是斯大林大街的建筑工人们发起了抗议,演变成为民众暴动,而最终被苏联的坦克镇压。已经在卡尔·马克思大街生活了55年的海因里希说,当年他在职业学校的机械师学徒课程因此被取消。他亲眼见到示威者从身边经过。海因里希的父母侥幸得到了这条大街上炙手可热的房间中的一套:以中彩票的方式。为了抽一次奖,人们需要付出倒100次班的代价。

现在,海因里希所见到的经常让他感到气愤不已:"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Kosmos关门了。"两德统一后那里被扩建成一座巨大的多银幕电影院,而现在由于破产,已经不再播放电影了。按照里柏那颇带讽刺意味的叫法,现在这里流行的是"妇女欣赏者聚会"。而海因里希也认为,这种东西对大街没有好处。

哈拉德·赫斯(Harald Hess)却并不赞同批评者的看法。他为几位房东打理1000套已经私有化了的房屋住房以及大约150处商业店铺。"会有新的客户购买这条街 - 建筑师、设计家、旅游业经理、个体户。"租"他的"房间的人平均年龄不到35岁,而且收入不错。所有他打理的店铺都已经出租。赫斯并不否认近几年的变化不一定有利于街上的老居民。"柏林的中心地段会重新成为她真正的中心。"赫斯对质疑不屑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