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兴未艾的亚洲可再生能源 | 科技创新 | DW | 24.10.2004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科技创新

方兴未艾的亚洲可再生能源

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传统能源,如煤炭和石油的资源有限,对环境的污染也很大。因此,近年来包括亚洲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地兴起了可再生能源的热潮。

中国藏族妇女用太阳能烧水

中国藏族妇女用太阳能烧水

在能源供应方面,亚洲对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依赖性日趋增大。然而,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使许多亚洲国家对绿色能源的兴趣越来越大。但专家们认为,亚洲国家不大可能在短期内开始告别传统能源,主要原因一是像太阳能、风能、地热和生物燃料等这样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费用过高,二是缺乏政府的鼓励措施,三是传统能源产业认为绿色能源没有前途,甚至担心新能源会影响自己的腰包。

亚洲发展银行的一位可再生能源专家介绍说:“我们不得不费很大的力气,试图说服各国政府相信,这是它们们应当重视的事情。政府内部有支持可再生能源的一派,也有反对的一派。老牌电力公司或石油公司等既得利益团体对政府施加很大的影响。”

绿色和平组织和亚洲发展银行都认为,可再生能源对亚洲经济的未来至关重要,它有助于减轻亚洲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最大程度地降低石油价格对当地经济的冲击影响,减少环境污染。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亚洲、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到2030年将需要在能源领域投入上万亿美元的资金,其中许多一部分是用于建造新电站。

专家们指出,可再生能源有助于满足能源需求,但大部分政府需要先转变观念,颁布法律法规,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铺平道路。有迹象表明,一些国家已经开始这样做了。

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就制定了雄伟的计划,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2020年以前,风能发电量将从今天的570兆瓦提高到2两万兆瓦,2030年达到五万兆瓦。一兆瓦的电力足够一千个家庭的使用。此外,鼓励火力发电设备使用更多的生物燃料,比如说沼气、麦秆、甘蔗渣、垃圾等,这些可以帮助中国每年节省2800万吨原煤。

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汽车生产国之一日本就在燃料电池方面大量投入,以促进开发新型号的燃氢汽车,尽管这种车的费用依然还是高于一般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亚洲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印度的总理上个月还号召科学家和官方机构加快开发可再生能源资源。为降低石油消耗,印度已经开始在汽油中掺酒精,并开始了生物柴油车辆的测试。根据印度非常规能源资源部的统计,印度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潜力为八万兆瓦,但今天只利用了五千兆瓦,其中一半来自风力。

巴基斯坦也在转向风能,数家外国公司在那里竞相建造风力发电场。孟加拉国也在调查本国的风力资源,同时希望能够大大推动太阳能电池板在偏远乡村的应用。菲律宾政府准备明年建造他们第一座燃甘蔗渣发电站。该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地热发电国,并准备增大投资,继续开发地热。印尼也准备开发本国的地热资源以满足每年10%的电力需求增长率。泰国计划在普通汽油中掺10%的酒精,希望到2006年每日的酒精消费量能翻12番。

上述措施都令人鼓舞,但专家们认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可再生能源将只占亚洲能源需求总量的一小部分。绿色和平一位专家分析这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费用问题以及政策问题,如缺乏法律支持和政府鼓励措施等等。此外,传统能源还在暗中享受许多补贴和特权,削弱了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力。

阻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费用还太高,进一步降低费用的开发工作迫在眉睫。政府应当为此提供大力支持。亚洲发展银行一位专家表示,如果政府不在价格方面制定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规定,那么可再生能源将根本不可能真正起步。这位专家还认为,单靠环保理由推销可再生能源的做法是错误的。他呼吁西方援外国家在亚洲进行更多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以让政府相信可再生能源大有前途。在公共电网涉及不到的偏远地区推行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和小型水力发电站等将有助于减少人们对化石燃料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亚洲发展银行一位大气质量专家则警告道,在全力提倡可再生能源的同时,也不得忽略对传统火力发电设施的清洁化工作。以世界最大的原煤生产国中国为例,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到2030年,中国的原煤年产量将差不多翻一番,达到23亿吨。因此,政府重视燃煤发电站的清洁生产问题就是至关重要的。

  • 日期 24.10.2004
  • 作者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5lHf
  • 日期 24.10.2004
  • 作者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5lH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