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通胀与赵连海的“公道”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 | 02.01.2011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政治

控制通胀与赵连海的“公道”

今天是2011年的第一天。香港媒体在辞旧迎新之际,也较为关注过去一年中国形势的回顾。此外,“结石宝宝之父”赵连海的命运也依然是港媒报道的话题。

港媒要为赵连海“讨公道”

港媒要为赵连海“讨公道”

香港《明报》在回顾2010年的中国形势时,发表关于中国经济形势的分析文章,题为《「涨」与「稳」角力》。文章写道:"2010年即将过去,回望今年中国经济发展,套用内地选出的网络热词,就是一个「涨时代」。物价涨、楼价涨,充分体现出在连串刺激经济政策下,中国已完全走出海啸阴霾,但刺激政策带来的后遗症也逐渐显露,控制通胀已成当务之急……"

《明报》的文章写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明年的货币政策要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意味着因2008年9月金融海啸推出的刺激经济政策完成使命。而包括央行货币政策委员夏斌等多名经济学者及分析家均认为,明年中国的「稳健」经济方针,肯定是趋向「偏紧」的政策。……事实上,从今年中央于金融市场上的调控动作来看,以「稳」止「涨」的安排已提前准备。……另外,虽然今年中央两度推出楼市调控政策,但总理温家宝已坦承政策「落实的还不够好」,因此,明年楼市调控仍会持续,一方面收紧信贷,另一方面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务求令楼价升幅放缓;但诚如社科院2011年《住房蓝皮书》所言,明年楼市调控的成效取决于中央的决心,一旦政策放松,恐怕楼价非但不跌,还会「报复性上升」。"

香港媒体为赵连海“讨公道”

《苹果日报》则就赵连海事件发表评论,题目是《先还赵连海公道,再谈公民尊严》。文章写道:"从无辜入狱,到上诉权力被剥夺,再到保外就医一波三折,赵连海案不只是对内地法治及港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讽刺,也是对中国总理温家宝的讽刺。温家宝能否履行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承诺,还赵连海一个公道呢?"

《苹果日报》的评论接着写道:"今年 2月,温家宝在春节团拜会上首次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但是,广受港人关注的赵连海被控寻衅滋事案,显示的是内地当局对公民幸福、尊严的践踏。毒奶粉令 30万儿童受害,政府难辞其咎,挺身而出维护受害者权益的赵连海反而要被判囚入狱,何来幸福与尊严?在海内外舆论关注下,赵连海仍被剥夺上诉权,保外就医又一再被拖延,何来司法程序的公正、法律面前的平等?"

文章接着写道:"一如在政改问题上,温家宝曾在中共建政 61周年之际一个月内六次藉外交、国际场合发出呼吁,甚至以「风雨无阻,至死方休」来表达决心,结果未建寸功,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都未予响应,温家宝更因此被讥为「影帝」。在维护公民尊严问题上,温家宝一年来也是再三发出呼声,但迄今也是毫无进展。……如今,赵连海案件再次成为测试温家宝维护公民尊严决心的试金石。如果不能经由公开、公正的审讯,还赵连海清白与公道,伤害的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幸福与尊严,还有 30万个毒奶粉受害家庭的幸福和尊严。总理任期不足两年半的温家宝,还能拿出 2003年上任之初的魄力与勇气吗?我们拭目以待。"

《苹果日报》年底前还发表李怡的文章,题为《2010年十大中国新闻反映的趋势》。文章写道:"时近岁末,媒体纷作 2010年大事回顾,也发表不同机构对今年十大新闻的选举。其中(香港)小童群益会所作第四届「中学生眼中的中国年度大事选举 2010」值得谈谈。……今年中学生选出的十大中国新闻中,「刘晓波获诺贝尔和平奖、内地人权问题成争议」得票最多,占78.1%,居第一位。占第5位的是「促查汶川地震豆腐渣工程、谭作人判囚5年」,第 7位是「结石宝宝之父赵连海,原告成被告罪成被囚」。十大新闻中,人权问题居其三。比较一下中共官方中国评论通讯社选出的 2010中国十大新闻,上述三个震动香港以至国际的大新闻全都不见踪影,中评社选出首位的大新闻是:「政府重拳调控房价、物价,遏制涨势」,并表示在调控之下,「房价、物价走势渐趋稳定」了。"

李怡的文章接着写道:"香港中学生选出的中国十大新闻事实上很能反映这一年来所暴露出来的中国发展趋势和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的经济发展,军力膨胀,而人民处于无权地位,不能不使周边国家对这个没有民意约束的强权的冒起产生疑惧.……港大民调发表的最新数字,与三个月前相比,市民对中央政府的不信任程度大幅上升 10个百分点至三成以上.……较早前(12月16日)发表的港大民调,自认是香港人或中国的香港人的市民占63.1%,自认是中国人或香港的中国人的市民占35%。与 1997年回归时比较,认同是中国人的比例下降。中国经济极速发展了,中港联系频密了,新闻媒体纷纷自律了,特区政府越来越放弃自主只顾仰赖北京鼻息了,每天电视新闻都播国歌了,自由行的大陆客给香港经济实惠了,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人的身份已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为甚么自认是中国人的香港市民反而比例少了呢?为甚么不断被灌输「国民教育」的中学生却更多关心大陆的人权呢?一,事实教育毕竟胜于注入式教育;二,中国掌权者真要检讨了;三,特区政府如要遵从民意趋向的话,也不能只看着北大人的脸色自说自话了。"


摘编:李华(香港特约记者)

责编:石涛

  • 日期 02.01.2011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zsEX
  • 日期 02.01.2011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zs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