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战时德国犹太人的救星“永不疲倦的中国神医”

责任编辑:德国之声中文网2008年6月19日

上周周末,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名誉校长、高龄94岁的“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逝世。世界报介绍了他的生平:1939年,裘法祖在德国获得医学博士称号。二战后期,他挽救了大批盟军轰炸时受伤伤员的生命,被人称为“永不疲倦的中国神医”。1985年,他荣获前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授予的联邦十字勋章。每日镜报注意到北京父母为子女找“对象”拿着各种条件的牌子。德国之声摘译如下。

https://p.dw.com/p/EMjV
婚姻的钱途图像来源: AP

世界报还特别提到裘老当年救助犹太人的往事:

"对受苦受难的人,他从来不会视而不见。作为生活在纳粹德国的中国人,他冒着很大风险,拯救了达豪集中营的犹太人。1945年4月,美军到达之前,达豪的犹太人被逼迫上路,步行穿越巴伐利亚,历史称为'达豪死亡之旅'。当一队可怜的犹太人被驱赶走过巴特特尔茨市并在他的医院门前歇息时,裘法祖出面干预了。

"他鼓起勇气,在一名果敢的高级护士陪同下,走向这群人。集中营的看守和士兵惊奇地看见,一位穿着德国主任医师服装的中国人以地道的德语斥责说:'你们的囚犯得了伤寒,我必须立即把他们带走。'裘法祖把这些骨受如柴的人带进医院,使他们恢复健康,并把他们藏在地下室中,直到战争结束。他的德国同事们不露声色地帮助他。其中有慕尼黑护士学校的学生、1945年成为他妻子的洛尼。"

每日镜报记者在北京中山公园发现一个新现象:父母为大龄子女寻找婚配对象,他们手中除了照片外,还有写着房子、汽车和金钱等"条件"的牌子。记者在采访了几位保媒拉纤的老年人后写道:

"过去几年,中国大谈独身危机。去年,上海的统计表明,单身居民占人口总数的15%。老一代人对此尤为担忧,中山公园这样的碰头会在其它城市也有,甚至有一部电影也以此为主题。

"不过年轻人不一定喜欢这样做。中山公园一位25岁左右的男子说,他从熟人的圈子中知道,父母的努力很少取得成功。'我的朋友中没有人愿意这样做'。即使父母们自己也对成功率的大小意见不一,没有人能举出介绍成功的例子。

他周围的人都在介绍子女的情况。父母们赞扬自己子女的优势、谈他们的学习成就、自豪地展示子女照片。多看一下这个场面的人,往往会产生这样的印象:在这样的碰头会上,父母之间的社会交往至少与其子女的所谓幸福同等重要。"

本文摘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