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绝非流行时装 | 文化经纬 | DW | 26.04.2007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建筑绝非流行时装

本周四是华裔美国现代派建筑大师贝聿铭(Ieoh Ming Pei)的90寿辰。当代建筑杰作中的部分就出自贝聿铭的手笔,比如巴黎卢浮宫和柏林历史博物馆的扩建 以及香港的中银大厦等。贝聿铭的建筑语汇兼容古典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精粹,这一博采众长的风格对20世纪的人类建筑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柏林历史博物馆

柏林历史博物馆

贝聿铭是当代最伟大建筑师中的一位。他享有“光的大师”和“空间魔术师”的美名。贝聿铭的建筑杰作分布于美洲、亚洲和欧洲大陆。在哈佛大学攻读建筑学期间,贝聿铭曾拜师于从德国流亡美国的鲍豪斯大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和马歇-布劳耶(Marcel Breuer)。贝聿铭吸取了鲍豪斯学派实用、简约的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将古典与现代,西方与亚洲的经典元素融为一体,独创自己的风格,也因此获得多方好评。

Der Architekt Ieoh Ming Pei

贝聿铭

出生名门世家

贝聿铭于1917年出生于广东的一个富有家庭,贝氏家族有着6百年的历史。深受贝聿铭崇拜的祖父贝祖贻曾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1935年,贝聿铭被父母送往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哈佛,并获得硕士学位。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贝聿铭没能如愿返回家乡,留在了美国,并与当年同样留美的一位中国姑娘结婚,生有三子一女。贝聿铭最初受纽约著名房地产巨商泽肯托夫(W.Zeckendorf)的邀请,从事商业住房的设计。1954年,他获美国国籍,一年之后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

在美国创业,获国际声誉

创业之初,贝聿铭曾为保守的现代派建筑师,为低收入阶层设计僵化死板的建筑群。但贝聿铭很快就摆脱了正统现代派的建筑原则,逐渐展示自我个性。

1964年,贝聿铭被选为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师,从而实现了其职业生涯中的国际性突破。他将具有古典主义风格的庞大实体与几何结构以及光线充足的玻璃外壳融为一体。上一世纪70年代末,贝聿铭完成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设计,设计了一个延长的三角形。10年之后,香港中银大厦的结构和造型也采用了同样的模式,这样的三角结构不仅减轻了建筑物的负载,起到稳定建筑的作用,并因其外形的独特成为香港的一大象征。从事建筑设计数十年中,贝聿铭多次获奖,普利策建筑奖就是其中之一。

Louvre Pyramide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反对盲目追赶时髦是贝聿铭的座右铭,这位建筑设计巨匠认为,目前建筑设计先锋派一味求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时机并不一定成熟,重要的是人们如何将新颖的设计图纸付诸实施。建筑不是时髦的服装,需经受时间的考验。

汲取中西所长

可以说,贝聿铭的设计杰作汲取了西方现代派和亚洲传统的精粹。随着年事增高,亚洲建筑元素在贝聿铭的设计中愈发凸显,因为他坚信,中国式的亭台、屏风、曲折的回廊和掩映的花木皆为中国人巧妙利用空间的杰出手笔,值得借鉴。

  • 日期 26.04.2007
  • 作者 德国之声中文网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AJmQ
  • 日期 26.04.2007
  • 作者 德国之声中文网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AJ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