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290108 Karneval Geschichte

Dieter David Scholz2009年2月23日

以"女人狂欢夜"为头炮,一年当中的所谓"第五个季节"--狂欢节,在德国拉开了帷幕。到"圣灰星期三",德国西、南部的男女老少将会在室内室外尽情狂欢一周。狂欢节是从哪里来的呢?它在德国历史上曾有过怎样的发展?德国各地狂欢节都有些什么差别?德国之声记者介绍如下。

https://p.dw.com/p/GzUs
斯图加特的游行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 dpa

狂欢节,在德语里其实至少有四种说法,就看你是哪里人了--南部的巴伐利亚、西南的巴登、还是西部的莱茵地区。各地狂欢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尽情欢乐享受,忘记理性束缚、摆脱等级压制、放松自我约束,恨不得一醉方休。从时间上来说,德国的狂欢节主要是指复活节前为期40天的四旬斋期开始前的这段时间。

Deutschland Geschichte Kölner Karneval Holzstich 1870
1870年的彩印木刻:科隆狂欢节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 akg-images

对狂欢节的由来,人们历来说法不一,有说来自异教求儿育女礼仪的,也有说来自民间驱邪习俗的,甚至有说是源自古罗马农神节、酒神节的。但不管起源如何,狂欢节的意义却主要和天主教有关,后来才发展出各地特色,比如拿破仑占领莱茵地区的时候,那里的狂欢节就加上了讥讽法国占领军的内容。甚至德国古典音乐作曲家奥芬巴赫在其作品中也对法国嘲讽有加,肯定和他早年师从科隆一位著名的狂欢节音乐作曲家有关。

德语地区举行狂欢节的最早文字记录源自13世纪。那时在四旬斋开始之前,人们就抓紧最后一次机会,畅怀大吃肉、油、奶酪、鸡蛋。这番大吃其实也是为了把为冬天囤积的食物吃掉。后来一些做法,比如成群结队上门讨食物啦、宗教祭礼行列啦、互相扔鸡蛋啦等等,都和打发屯粮有关。中世纪中期,人们主要还是关起家门自己享口福。13世纪后,至少在城镇,人们越来越多地公开享受,并请人载歌载舞助兴。

歌舞、表演,使中世纪的狂欢节越来越狂,各种竞技活动如跑马、击剑也颇受欢迎,表演狂欢节和四旬斋故事的竞赛演出也四处风行。到14世纪末,狂欢节主要是一个可以放纵享乐的节日。然而,到了15世纪,一切改观。教会突然诅咒狂欢节,神学家依照奥古斯丁的教义,把狂欢节视为上帝之国不容的行为,把它与异教酒神和巴比伦堕落王朝等同看待。

Karneval im deutschen Restaurant Loreley in New York Freies Format
人们在纽约德国餐馆罗累莱里过狂欢节图像来源: Aarni Kuoppamäki

中世纪,狂欢节一度成为罪恶之国的象征。尽管如此,一年一度,狂欢取乐,依然得以延续至今,年年各地选举自己的王子、卫士,还有11人委员会。11这个数字,在德国和狂欢节密切相关。有些地方的狂欢节,是11月11日11点11分开始,持续到下年圣灰星期三,一般都是二月。

教会视狂欢节为魔鬼的态度也反映在15世纪以来盛行的带面具并乔装打扮的做法上。人们装扮成魔鬼、巫婆、各色人等,倾城出动,招摇大街小巷。或者装扮成动物:熊和猪意味着贪吃;公鸡和公山羊意味着好色;驴代表懒惰;龙代表嫉妒。

15、16世纪是狂欢节的鼎盛时期。当代大事和日常小事突然也成为人们拿来开心的对象。围绕狂欢节的文艺演出和同盟会也开始出现。

中世纪后期,狂欢节不再受责难,举止滑稽、颠覆常规的丑角成为狂欢节的核心人物。他的典型装备是一头带小丑头像的权杖、铃铛、带小铃儿的滑稽帽和彩色布块拼就的服装。

但随后的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却对狂欢节打击很大。直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人们才重新重视旧有的节庆传统。

各地狂欢节的仪式、习俗很不一样,有砸玻璃的、有烧草人的、有从山上向山下放火轮的,包括一些迷信说法,比如狂欢节星期二不能结婚因为这天小鬼出门,或者只要狂欢节星期二不喝酒洗澡就能治好背痛病等等。很多做法,比如巴塞尔的"牛鬼蛇神"伴随故意吹跑调的名歌名曲于凌晨四点的大游行、巴登地区的丑角法庭、美茵兹的狂欢大会、科隆的狂欢大游行、狂欢化装舞会等等,一直保持到今天。

Geschichte des Karnevals
柏林上世纪40年代的狂欢节上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ZB

18世纪,在意大利以及德国一些城市如慕尼黑、曼海姆等,狂欢节也等同于当地一流歌剧院上演严肃歌剧的演出季。不过,当时意大利的狂欢节是圣诞节第二天,也就是12月26日开始、到次年狂欢节星期二结束的。这个"狂欢演出季"是歌剧演出季中最抢手的,当然每年都会委托作曲家创作新的剧目。今天,意大利仍然还有类似做法,只不过结束的时间已大大推迟。然而很遗憾,就狂欢节本身而言,无论是在罗马还是在那不勒斯,亦或是在威尼斯,包括在德国许多地方,它都已败落成商业化的怀旧活动,更不要说巴西里约的狂欢节、或者柏林的世界文化狂欢节了,和原来完全是两码事儿。

无论如何,二次大战后,狂欢节在德国大振旗鼓。从那时开始,德国几个狂欢重镇年年一到这时候就处于"紧急状态",倾城欢闹。至于动机嘛,暂时逃避现实?利用彩车上的讽刺造型正当地嘲讽时政?化装好玩?或者借机发泄情绪?都有可能,也都无所谓。一年痛快一次,忘掉日常烦恼,躲在一副面具后面,放肆一下。对许多人来说,这也是一年当中的一次好机会,解除束缚、尽情玩耍一个星期。在这个意义上,今天的狂欢节,和古罗马的酒神节、和异教的求儿育女礼仪倒是蛮接近的。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