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机械制造企业的收购热潮 | 经济 | DW | 12.04.2015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经济

对机械制造企业的收购热潮

由于贷款利息优惠,许多大的投资商都在寻找公司进行收购。德国的机械设备公司也成为他们投资收购的目标。在这方面中国投资商尤其取得良好业绩。

(德国之声中文网)孔令河(音译)是德国比勒费尔德缝纫机制造商杜克普爱华(Dürkopp Adler)股份公司中为数不多的中国员工之一。对于员工们来说,他的位置无人可以取代。这位电器工程师是上海母公司与德国工厂进行联系的重要联络员。如果装配控制系统出现问题,孔工可以立即用中文简洁地阐明原因。公司董事会负责人艾克霍夫(Dietrich Eickhoff)说,这是一个明显的优势。

2005年中国上工申贝(集团)股份公司收购这家缝纫机企业时,艾克霍夫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回忆起一路走来的历程,他不无感慨地说,最初感觉变化很大。"东威斯特法伦人的直率在中国人那里常常行不通。" 人们需要慢慢地相互理解。

传统企业 产品面向全世界

Dürkopp Adler Bielefeld

杜克普爱华公司生产的缝纫机可缝制汽车座椅

杜克普爱华股份公司生产的缝纫机可缝制汽车座椅、安全气囊和安全带,也可缝制皮革家具或者服装。超过90%的产品用于出口。机器制造工厂建在捷克和罗马尼亚,位于德国比勒费尔德的公司只负责产品研发、最后安装和质量检查。这个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公司拥有近300名员工,全部是技术工人。中国投资商上工申贝集团也在努力保障"德国制造"的质量。

装配工绷特(Jörg Bunte)说,当然对于中国人的到来曾有过担心。绷特已经在杜克普爱华公司工作了30年。他说:"我们曾经为生存担忧。对公司是否能继续保留在此地以及我们是否继续保住工作岗位产生疑问。"所有员工都有过这样的疑问。绷特说,逐渐地才发觉这种担忧毫无理由。他们在中国"母公司"的领导下,从事着和从前完全一样的工作。

2014年公司收购达到高潮

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查,2014年全球的公司收购交易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欧元区投资商的比例非常高。但真正迎来创纪录之年的仍是中国的机械制造商。和从前不同的是,如今中国人不再是只购买专利以及将购买的产品运回国内。现在他们和大多数投资商的做法一样,学会利用廉价贷款和资金在世界市场上扩大自己的生意。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瑟本(Martin Theben)证实,这种收购兴趣对所有机械制造商来说都有利。他说,这些企业因此战胜了财政危机,"重新开始大量赢利。"他们尝试用赚来的钱进行再投资,收购其他的企业。

Dürkopp Adler Bielefeld

中国母公司对生产和销售很少施加影响

杜克普爱华公司被中国人收购后的事实证明,是中国人挽救了公司的命运。2008年,这家有着155年历史的老牌企业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上工申贝集团投资数千万欧元,帮助该企业获得新生。

上工申贝继续发展壮大

上工申贝此后又收购了位于德国凯泽斯劳滕的老牌缝纫机制造公司百福(Pfaff)和罗尔什的凯尔曼特种机械制造公司(KSL)。和先前收购的比勒费尔德杜克普爱华股份公司一样,中方对被收购公司的生产和销售几乎没有施加影响。只是董事会层面的变化显而易见:公司董事长艾克霍夫办公室的隔壁坐着中方财政总监郑英(音译)。艾克霍夫说,他与这位中国女性已经愉快合作了10年。但至今仍令这个东威斯特法伦人感到难以习惯的是:中国人绝对严格的等级观念和下属对上级的无条件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