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兰根影节展示现实中国 | 文化经纬 | DW | 18.04.2010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埃尔兰根影节展示现实中国

周四(4月15日),由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主办,名为“城市空间-空间城市”的中国电影节在德国南部小城埃尔兰根(Erlangen)开幕。为期四天的电影节将介绍9部中国当代电影,其中多数是中国的“作者电影”,主题涉及现代中国的现实问题。

埃尔兰根中国电影节开幕影片《我们》的导演黄文海

埃尔兰根中国电影节开幕影片《我们》的导演黄文海

"有什么能够比在中国自由创作的作者所拍摄的,反映现实中国的题材更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呢?这就是电影节的构思。"主办方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的院长徐艳女士介绍了举办此次中国电影节的初衷。她说,此前孔子学院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通常都以介绍古典中国为主,但德国人对于现代中国的了解还很不够,因此希望能够通过举办中国电影节,用直观的方式介绍现代中国。

导演黄文海携作品《我们》参展

虽然举办地埃尔兰根是个小城,但电影节开幕式上却是座无虚席。开幕影片《我们》的导演黄文海也来到现场,同前来参加开幕式的嘉宾及观众展开讨论。作为一名中国的独立制作人,黄文海曾多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奖项和好评。他感叹西方的放映及讨论会常常让他很受感动:"很多教授、学者、影评人等,他们会非常用心的关注你的电影,会把他们理解的中国以及他们对影片的理解来传达给观众。这实际上是对观众观影一种非常好的介绍,随后的辩论和聊天都很活跃,对此我也很感谢。"

尽管如此,黄文海也坦白表示他其实更愿意在国内做这样的交流,因为记录现代中国的影片不仅能够让外国了解中国,更是要在中国引起人们的共鸣。 他呼吁希望国内也能够有更多这样的空间:"因为我们都是一个共同的体制之下,生活在一个国家,对很多东西不需要言说就能够体会。"

是“未经审查”还是“未经剪辑”?

此次中国电影节主打"作者电影",这让不少德国媒体在开幕前介绍此次电影节将放映"未经审查(unzensiert)"的中国电影,并称内容涉及现代中国的各种现实问题,例如腐败、贫困、人权和言论自由等等。而电影节组织者孔子学院的徐艳院长则将这些电影称为"未剪辑的电影",并表示"不少媒体听到'作者电影',就会立刻加上'未剪辑'这个词。但其实在中国'未剪辑'的电影很多。而我选择'作者电影'的出发点是,让在中国自由创作的作者,让他们用自己的电影来说话。在一些西方媒体可能有时会有特别的取向,但这也和他们对中国还是很不了解有关。"

而对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不了解,黄文海导演认为,这并不会对于理解他的作品产生过大的障碍,理由就是大家都是人类。他说,人类的情感都是相通的,只是说在不同体制内,情感会变异成另外一种形式。

电影成为文化交流平台

无论生活在什么国家,事实上人们活动和接触的圈子还是十分有限的,不外乎亲人、朋友或是专业圈子,除此以外对别人也没有特别的了解。而电影,就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提供了更多的视野。黄文海说:"这就是一个民主国家,或者民主社会里,能够通过看别人的一些作品来了解别人的生活,这就是一种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的意义所在。"

作为文化交流,此次参展的影片还有贾樟柯的《世界》、赵大勇的《南京路》、杜海滨的《1428》等等,显示了现代中国中的社会不平等、不稳定和在寻找个人幸福时的迷茫。

对于文化和国家的反思与批评

而对于影片的选择,徐艳表示主办方并没有什么取向,只是向德国的观众呈现出中国自由创作者们对于中国的反思。而反思,就自然意味着包含一部分的批判性:"事实上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反思我们自己的文化,反思我们自己的国家,反思我们自己的个人行为。这个反思如果是一天不存在的话,我想人类也不会进步。"

作者:月洋

责编:石涛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