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华人系列(8):佛教法师 | 文化经纬 | DW | 21.06.2005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在德华人系列(8):佛教法师

满彻法师一大清早便在作早课,她是佛光山法兰克福禅净中心的住持。目前佛光山法兰克福禅净中心有大约100名会员,300名信众。他们除了常到佛堂念经,做早晚课,也经常主办一些法会,来弘扬佛法。

满彻法师

满彻法师

满彻法师1992年8月底来德国,当时一句德文也不会说,只因为她的师傅星云大师的一句话便来了。当年星云大师说:“德国的民俗风情很适合弘扬佛法,德国人勤劳,简朴,这个国家很优秀,他们的佛法研究历史悠久,地理位置在欧洲中心,很适合弘扬佛法,所以应该有人去。”

满彻法师到达德国的第一站是德国的首都柏林。到达柏林后,满彻法师住在柏林的姐姐和姐夫去机场接机后,就带她回家。虽然她在柏林有地方落脚,但是该如何弘扬佛法呢?她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倒不是语言不通的问题,而是当时在德国根本没人信佛教。她不知道去哪里寻找她弘扬佛法的对象。

所以有一段时间她每天去人群汇集的地方, 比如地铁站和百货公司,看看有没有中国人愿意听她说佛法。她果然在地铁站和百货公司内找到很多中国人或是会说中文的人,但是这些人多半不信佛教。满彻法师的心血白费了。虽然一无所获,但她仍然坚持星云大师的一句话:“有佛法就有办法。”,所以她不气馁,继续以不同的方式找人。1992年9月底,星云大师亲自到柏林召开法会,直到这时,才真正聚集了一群信众。在这个基础上,满彻法师慢慢地凝聚更多的人。

另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是签证问题。最早她拿的是观光签证,每次只能延长一个月。当时因为柏林围墙刚刚倒塌,瞬间涌入大批的人潮到柏林,因此办理签证特别困难,排队要总要排特别久。有一次她半夜2点多就得动身去排队,等着移民局上午6点30开铁门,8点办公。

因为太早,没有地铁或是巴士可搭乘,她只好走路去。那一个凌晨,天上飘着微雪,夹着细雨,真个天寒地冻,路途又远,走在湿滑难行的路上,她不禁自问为何如此辛苦,可是,就在这一瞬间她也找到了答案。

她对自己说:“这是我的使命,我来德国就是要把佛法带出去,认识更多的人,而且,佛法可以让人脱离烦恼,我来到这里应该更积极地去告诉人家佛法。我怎么可以有这样的念头,我不应该。于是我昂起头继续走,从此以后碰到任何困难, 我都没有后悔。”

之后她找到房子,搬出姐姐家。刚开始时举办了一些小型的聚会,然后逐渐扩大。等成立了柏林佛光会之后,她接受柏林佛光会的邀聘,办理工作签证来德国,至此,签证问题才算真正解决。

另一个困扰则是房子的问题。因为没有合适的道场,所以很难聚集信众。在经过几次的搬迁之后,佛光山在1997年买下柏林道场的现址,那里原来是一家汽车修理厂,后面是旅馆,如何使汽车修理厂变成佛堂,这也是个难题。钱虽然是在台湾的佛光山总会出的,但是如何处理其他的细节,却留待满彻法师一人处理。

满彻法师提到: “当时那里的人都说,在德国盖房子很不容易,那是件会令人发疯的事。因为德国的规矩特别多,又要设想到各种不同的功能。自己的语文能力又有限,必须通过许多人的协助,所以事事要有自己的盘算。德国离台湾的佛光山总部很远,总不能事事询问,只好靠自己规划。还好,菩萨保佑,大家发善心, 一切都很顺利。”

1999年柏林道场装修完毕,正式启用。2000年时,星云大师派她到法兰克福,另外开疆辟土。2003年,满彻法师找到法兰克福现在的道场。满彻法师希望这个道场可以有以下的作用:“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大家在国外有归属感,来这里像回家,有精神上的寄托,而且将这里当作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师傅常说,不要把寺庙当寺庙,要把寺庙也当作学校,让大家来这里学习,在此工作的人好像是校长或是老师,老师和学生互相学习,让大家有佛法的欢喜。”

的确,来这里的信众不但有回家的感觉也有佛法的欢喜。一位信徒说: “我本来是基于捧场的立场来的,来了以后觉得这里很温馨,像个大家庭。我没有孩子,我先生是德国人,我平常比较清闲,我每个礼拜天有空就来共修。”

另一位信徒也说: “我们如果有问题请教法师,她就会开导我们。她的看法往往能开导我们,所以我们有机会就常来。”

佛光山宣扬的是“人间佛教”,“生活佛教”,而且希望“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常流五大洲”,满彻法师尽心完成这个任务,并且要将佛法的喜悦和大家分享。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DW.COM

  • 日期 21.06.2005
  • 作者 德国之声 邱璧辉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6oKj
  • 日期 21.06.2005
  • 作者 德国之声 邱璧辉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6oK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