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历史中国众生相”呼吁建立文革纪念馆

洪沙2007年11月20日

北京今日美术馆日前正在举办《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 》油画展。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教授徐唯辛创作的这套油画作品,以黑白肖像群再现文革期间的各种人物形象——既有呼风唤雨的政治人物、文化人物,又有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从一个独特的侧面记录文革历史在人们心中的痕迹。

https://p.dw.com/p/CPXt
展览海报图像来源: Today Art Museum

徐唯辛花费两年的时间创作全部63幅作品。他选取文革10年历史间最具代表性的63位人物。采用黑白色调绘制他们的肖像。徐唯辛在接受德国《世界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最初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德国对历史的反思:“它唤醒我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历史?2000年以来我一直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Öl Bild Kang Sheng
康生图像来源: Today Art Museum

徐唯辛的这组“历史中国众生相”都是2.5米x2米尺寸巨大的布面油画,每一幅油画下面被加注一条简短的人物生平介绍。“这不是63幅单一作品,而是63幅油画组成一部作品。”徐唯辛解释说。正像展览前言所描述的那样:这个绘画肖像系列具有双重的纪念性:它既是个人自传性的,也是集体记忆式的;既是私生活性质的,也是国家的宏大政治性的;既是一般性的留存式的,也是具有批判意味的反思性的。 这批作品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历史的追问。

Öl Bild Nie Yuanzi
2005年香港出版《聂元梓回忆录》图像来源: Today Art Museum

一些参观者表示,看到这些巨幅油画的一瞬间会产生一种被击中的感觉。卡夫卡作品集的翻译71岁的叶廷芳老先生表示参观的时候被深深地触动了。他说:“正常人在一个癫狂的年代也变得不正常了。”中国文化界一些评论人士认为,“历史中国众生相”画展对参观者来说就是一座文革纪念馆。展览组织者表示,文革的独特纪念性“在于它对人的疯狂锻造,它对人命运的强制性改写,它对人的绝对主宰”。油画上的人物都被当时的时代所驾驭,并通常以悲剧的面貌呈现。但是当照片变成了巨幅绘画,“作为自我记忆的纪念性就冲淡了,它们逃脱了照片赋予给照片主人的自我记忆功能,而带有一种集体性质的反思性纪念”。

Öl Bild Yu Luoke
《出身论》的作者遇罗克图像来源: Today Art Museum

中国已故作家巴金生前一直呼吁建立一座文革纪念馆,但是这一建议至今仍未被官方采纳。中国目前以广告、绘画、先锋艺术等多种形式对文革的描述多少都带有戏谑讽刺的味道,以严肃科学的精神对文革进行反思的尚且没有。

中央美院评论家殷双喜表示,中国不能再继续看起来好像这段历史在这个民族身上从来没发生过一样。他认为,对历史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的时刻到来了。

Öl Bild Huang Shuai
黄帅图像来源: Today Art Museum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画展至12月2日展出结束,目前同时举行的还有表现文革后中国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原点—“星星画会”回顾展》。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系列肖像名单:

巴金、包泡、卞仲耘、王晶尧(夫妇)、柴梅尘、周西蒙(母子)、陈寅恪、陈永贵、陈耀文、董浩、顾准、郭世英、冯友兰、胡风、华国锋、黄帅、浩然、翦伯赞、江青、金桂荣、金桂霞(姐妹)、金训华、康生、老舍、李劫夫、李振盛、梁漱溟、梁思成、林彪、林风眠、刘长瑜、刘敦、刘亮(父子)、刘少奇、刘啸清、吕立新、骆明、毛泽东、蒙飞、聂元梓、彭德怀、上官云珠、沈莉莉、水天光、田家英、涂集中、王凤仪、王洪文、王进喜、王凯、乔晓红(夫妇)、王仁义、翁德国、吴晗、姚文元、杨丽坤、于向珍、遇罗克、张春桥、张圭显、张天琚、张志新、周恩来

德国之声记者在报导过程中曾连线北京今日美术馆馆长。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