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 - 谜样的文学人物 | 文化经纬 | DW | 30.06.2013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卡夫卡 - 谜样的文学人物

弗兰茨·卡夫卡的写作风格诡异,艰涩难懂。他那寓意含糊的文字,不是人人都消化得了的。然而,这种独树一帜的文风却保证了其永不退色的现实性。

(德国之声中文网)……他无助地躺在那儿,背部僵硬如甲壳;抬头看见自己褐色的腹部拱圆,纤细的腿脚不自主地在眼前晃动。这是人的身体吗?不,是只巨大的虫子,一只让人厌恶的大甲虫!前一天晚上它还是个人……卡夫卡1912年完成的这部《变形虫》(Die Verwandlung),可能是他最著名的一本小说。

何以卡夫卡要使用这种莫测高深的形式包装故事?难道他不能用更写实和可信度更高的方式讲故事?一些读者无法适应他这种"不知所云"的文字特性。例如一位署名沃尔夫博士的读者在致卡夫卡的信中写到:"尊敬的先生,您置我于苦恼。我买了一本您的《变形虫》送给表妹。她拜读后不懂其中含义,又请她的母亲读一遍,她母亲也不懂……现在得请您帮忙了!您必须帮这个忙,因为您让我很为难:请告诉我,我表妹应该怎么解读这本《变形虫》? "

Buchcover Franz Kafka Die Verwandlung

卡夫卡《变形虫》德语版本

文字的威力

卡夫卡为文何以如此晦涩?为何把书中人物置于一种现实中不存在的处境?他的这种写作手法甚至使自己受阻 - 阻碍了他在世时就成为一位受广大读者认可的作家。曾发表完整的关于卡夫卡生平及作品研究的马尔堡大学(Universität Marburg)德语文学教授托马斯·安茨(Thomas Anz),不排除卡夫卡是想透过荒诞的故事结构,借助文字,演绎出外在的现实,特别像《审判(Der Prozess)》或更艰涩沉重的《在流刑地(In der Strafkolonie)》等针对国家机器的作品。安茨表示,卡夫卡作品中诡异铺陈的对象,可能是影射司法官员或某一有身份的人士。而对读者们来说,就很难洞悉他其中的寓意了。安茨说:"卡夫卡书中描写的官僚人物,正如其文字的表现,令人困惑不解。"

恐惧现代化

阿登纳基金会(Konrad-Adenauer-Stiftung)主管文学部门的德语文学家米夏埃尔.布劳恩(Michael Braun)认为,卡夫卡的文章表达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 "现代化现象" 的不安 - 城市的发展、火车,尤其是汽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新式生产技术,以及一个拓展中的国家等 - 这些陌生的新事物令人感到不安。布劳恩指出:"直到今天,这种不安仍然存在。因此人们喜欢将卡夫卡视为先知:他于1900年代就预见了20世纪中叶以后成为现实的景况 - 如全面监控,或刑拘人犯等。《在流刑地》这本书,直接让人想起'关塔那摩集中营'"。

Guantanamo Gefangenelager Kuba USA Übersicht

关塔那摩监狱内景

“生活在现代化世界中的人一无是处,他微不足道。在这个世界中,一切要以大环境为主,社会必须如常运转”。卡夫卡的这种极端表述体现在20世纪的极权主义运动 - 纳粹主义和共产主义中。虽然民主政体的国家以福利政策或法制体系缓解了极权之下的严苛政策,卡夫卡笔下的那种无力感仍延续至今。安茨教授表示,荒谬的是,即使在享有极大自由的社会里,仍然隐藏着某种恐惧,比如对失去传统权威的担忧。卡夫卡一再关注的这种现象,至今令人无法安心。安茨说:"有人认为'权威'使人有威胁感,也有人嘲笑它,这种种让人感到无所适从。这就是人们从‘现代化’进程中经历过的,延续至今的经验。卡夫卡以才华横溢的笔触,如实地将这种经验呈现在读者眼前。"

模棱含混的赞歌

Prag Stadt Flash-Galerie

布拉格的卡夫卡塑像

布劳恩解释卡夫卡的文章之所以一再出现含义不清之处的另一个原因 "是卡夫卡本人 - 他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多重面貌:他是犹太人、律师和作家;他来自布拉格,是捷克人,也是德国人。要从这种重叠、混乱和诸多身份中寻找一个措词明晰的卡夫卡,将是个永难达成的任务" 。不过,布劳恩补充说,"难"正是卡夫卡文章的魅力所在,假如没有这个"难",那么卡夫卡读来还有什么味道呢?

作者:Kersten Knipp 编译:杨家华

责编: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