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何以恐慌? | 媒体看中国 | DW | 18.04.2011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媒体看中国

北京何以恐慌?

《时代》周报认为,逮捕艾未未表明,中国当局日益冷酷强硬并且紧张不安;面对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抗议活动的逐渐平息,北京的恐慌令人难以理解。

该报(4月16日)写道:"……很难说最近这些日子有多少人在中国被捕,可以肯定的是,当局加强了对艺术作品和文章的审查,政府的紧张情绪也在增加。几乎所有人都说,这种强硬的态度是他们多年来都不曾经历过的。这是一场真正的,并非局限于几个地方的运动。而逮捕艾未未是这场运动中一个"暂时的高潮"。但是北京政府想以此释放什么信息,目前尚不清楚。"

该报问道:如果中国当局已经对艾未未监视已久"他们为何不准备得更周密些,让这一明显出于政治原因的逮捕行动至少不至于显得那样专横呢?"

该报的这篇评论文章认为,"人们可以就此得出许多结论,其一是领导人似乎十分惊恐,以至于早就不在意自己行为的副作用了。无论是来自外国的批评,还是对常常自诩的法制国家产生怀疑,这一切对于中国政府来说都不重要。阿拉伯国家的事件让中国政府不安,其程度超出了人们的估计。呼吁茉莉花革命的中国变种很快就销声匿迹,中国政府自己最喜欢指出的是:中国社会与大多数阿拉伯国家截然不同,这个国家正在繁荣发展,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尽管存在问题,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无法想像阿拉伯世界的人民起义会在这里发生。可是,政府的行动方式更让人觉得:它最缺乏的是自信,已经无法控制通货膨胀的增长。……1989年,在天安门广场以大屠杀而告终的的游行示威中,促使人们上街抗议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通货膨胀。

该报继续写道:"可是,面对高速经济增长以及没有形成规模的抗议活动,政府的害怕让人难以理解。它一向表现出自己是实事求是、完全受理性支配的政权,代表着中国社会的主流。其技术至上的官僚班子是从文化大革命的疯狂事物中成长起来的,因此要从此保持清醒的头脑,现在它自己似乎陷入了恐慌。"

混乱的现状

作者提出,令人"困惑"的是:"到底是谁在掌握权力?""试图探讨中共的党内生活一直很困难,……目前,事物更加复杂化。明年新的领导班子将要登场,但是在这过渡阶段谁说了算?这个常常信誓旦旦的集体应该由谁来领导?那些面对话筒的人真的是决策者吗?总理温家宝一再呼吁政治改革,而政治精英们似乎巧妙地置若罔闻。所有人都一致认为,外交部失去了权力,许多机构现在奉行自己的外交政策。这个国家忽而朝一个方向前进,忽而又朝着另一个方向。中国自实行开放政策以来,就是一个矛盾事物同时存在的国家,这是它的诱人之处,有时也是可怕之处。有时开放一个自由空间,同时又封闭另一个自由空间;这个国家在许多方面往前飞奔,在其它方面又像蜗牛一样爬行。"

文章指出:"这种混乱伴随着政府的自信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增长,中国政府总是想着保住面子,然而早就不在意别的国家丢面子了。比如当中国和日本之间发生钓鱼岛或尖阁列岛争端时,中国要求邻国磕头认罪;又比如,将近两星期前,德国外长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为启蒙的艺术展揭幕,刚刚登机后,艾未未就被逮捕;不久前,还让德国外长把一位不受欢迎的代表团成员从名单上取消。如果德国人以类似的方式对待中国人,那我们将难以设想这会引起怎样的争端。(北京的)信息很明确,即:不再容许他人指手画脚。"

作者:林泉

责编:任琛

  • 日期 18.04.2011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10vFF
  • 日期 18.04.2011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10v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