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寒带针叶林就是保护气候 | Global Ideas | DW | 02.03.2010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Global Ideas

保护寒带针叶林就是保护气候

虽然每提到全球森林保护,人们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热带雨林参天大树倒下的画面,但对于世界气候保护来说,温带和寒带高纬度地区的森林起着关键作用。

比金河谷的寒带森林

比金河谷的寒带森林


吊车轻而易举地将树干一个个吊起。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比金河谷的一处森林空地上,伐木工人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装载树干已经三个小时了。位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森林专家叶甫根尼•列普约施金(Jewgenij Lepjoschkin)一张接一张地拍着照片。和平常不同,眼前这一幕让列普约施金非常喜悦,因为伐木工人必须撤离这片林区。#geosmall#

在比金河谷的一片690万亩森林面积上,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该地区的原住民现在说了算。他们从俄罗斯政府手中承包下了这片受到砍伐威胁的林区,承包期限为49年。列普约施金说,这里的原始森林对气候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仅在我们承包的这片地区就储存有4800万吨以二氧化碳形式得到储存的碳物质。”。在国际气候保护行动的框架下,德国政府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德国分会在头三年内斥资250万欧元资助该项目。之后,承包方将用出售温室气体排放配额的收入来支付承包森林的费用。

北方针叶林:保护世界气候的关键地区

比金河谷的大部分地区由被称为“北方针叶森”的松树、云杉、桦树和落叶松所覆盖。这种专家口中的“泰加林”占全球森林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在北半球北纬40度和70度之间形成了一条绿带。60%的泰加林位于俄罗斯境内。根据非政府组织“俄罗斯森林俱乐部”的估计,只有2-3%的泰加林受到了足够的保护。

原住民与世界自然基金会承包了比金河谷的原始森林

原住民与世界自然基金会承包了比金河谷的原始森林

因此,国际“泰加林救援网络”主要协助俄罗斯环保组织和原住民保护泰加林免遭大规模的盲目砍伐。该网络在一份新的报告中写道,“北方针叶林是一个关键的生态区域,由于其敏感性和巨大的面积可以会影响气候变化。”

地层下的气候“定时炸弹”

在加拿大和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由于居民没有进行可持续性的木材生产,加上不间断的开发,大规模的北方针叶林也面临危险。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多年来在加拿大北部和芬兰致力于保护那里的北方森林,禁止或至少限制为造纸而大面积砍伐森林。

比金河谷的伐木工人

比金河谷的伐木工人

完好无损的北方针叶林不仅能储存大量的碳物质,而且也能抗御全球气温升高带来的后果。遭受大规模砍伐而失去了其最茁壮树木的北方森林则丧失了保护气候的作用。加拿大科学家受绿色和平组织委托作出的一项详实的研究报告特别提到了永冻层解冻的问题。北方针叶林的大部分生长在永冻层上。几千年来,大量危害气候的气体囤积在冰冻层中。如果永冻层解冻,对环境有害的沼气就会进入大气中。绿色和平组织的森林专家奥利弗•萨尔格(Oliver Salge)将正在受到砍伐威胁的北方针叶林成为威胁气候的“定时炸弹。”

公开讨论:热带雨林排挤寒带针叶林

濒临灭绝的西伯利亚虎,俗称东北虎

濒临灭绝的西伯利亚虎,俗称东北虎

在有关全球森林保护的讨论中,寒带的森林通常只扮演着一个无足轻重的配角。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森林协调员弗兰克•默尔舍尔(Frank Mörschel)认为,公众舆论中对寒带针叶林保护气候的事实存在知识的空缺。默尔舍尔在德国方面负责协调俄罗斯比金河谷项目的工作。他说:“热带雨林及其保护从画面上看更加吸引人,更具有异国情调,电视播出的参天大树倒下的镜头扣人心弦。”他同时指出,北方森林的消亡则不怎么引人注目,视觉不具备轰动效应,但后果却同样十分严重。“我们对此不能熟视无睹。”

现在,在西伯利亚东部的比金河谷,环保人士有49年的时间来实现保护原始森林的目标。他们希望俄罗斯政府会授与该地区“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称号。凭借比金地区世界知名的象征物——濒临灭绝的西伯利亚虎(俗称“东北虎”),获得这一称号可能会比想像的要快:2010年秋天,保护国际野生老虎的国际会议将在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召开,所有仍有野生老虎生活国家的代表都将出席。如果俄罗斯总理普京届时能将保护比金合谷看成首要任务,那么不仅保护了野生西伯利亚老虎,也保护了世界气候。

作者:玛莱克•阿登/易木
责编:当远

  • 日期 02.03.2010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MD7q
  • 日期 02.03.2010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MD7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