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人口超载,大城市境况堪忧

2006年9月6日

2007年城市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德国,中国及印度共同进行了一项有关巨型城市的未来计划研究。如何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如何持久提供饮用水以及健康保障? 这些问题是此次德-印-中三国合作研究项目的重点。该研究历时近10年时间,是由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实施的。

https://p.dw.com/p/95QY
日益拥挤的大都会图像来源: AP

根据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的报告,2007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数量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其中大部分城市居民生活在贫民区。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的农村居民不断减少,乡镇规模不断缩小的同时,其城市规模迅速增大。相继出现了日益扩大的所谓巨型城市。从前,巨型城市是指那些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而现在,一座巨型城市的人口数量已经攀升到逾2000万。其人口数量比丹麦、挪威和瑞士的总和还要多。

Slum in Bangkok Thailand
都市中的贫民窟图像来源: AP

人口超载城市,例如圣保罗,墨西哥和雅加达,一般都存在很多问题:城市中心缺乏绿化,边缘地区建筑杂乱无章,贫民窟和穷困区不断滋生。而这些地区的基础生活设施一般都很缺乏,居住面积狭小、交通工具不足,空气混浊,以及杂物堆积成山。

在中国南方的工业繁荣区珠江三角洲也可以找到此类城市,比如广州、深圳以及香港。将近4800万人居住在这一工业地区,其中流动人口占2100万。印度城市普那及其周边地带也是拥挤不堪,从1960年的73万人口一下增长到现在的600万。

科隆、慕尼黑、杜伊斯堡-埃森和汉挪威大学以及莱比锡环境研究中心等部门都参与了这项研究。位于波恩的国际继续教育和发展协会下属的“共同世界城市服务站”也是合作伙伴之一。各研究单位一致认为:德国实行的是联邦分权式管理,可是却没有一个巨型城市出现。这一管理经验是很值得借鉴的。此项课题研究的带头人,来自科隆的科学家克拉斯教授说:“虽然德国北莱茵州的鲁尔区无法与中国和印度的那两个区相比,但它是欧洲最大的大型城市集中区。我们知道该怎样对城市进行大幅度的结构改革。”

通过充分利用与其他友好城市之间的合作关系,比如不来梅和印度的巨型城市普那,德国城市在全球化发展合作进程中发挥了作用。普那大学环境教育和研究学院的巴汝沙教授认为,不同城市间的相互交流是很有益处的。广州中山大学的薛德升教授对此也很认同。他说:“我们走访了柏林和莱比锡的一些移民区,从中学到了许多关于城市移民政策的经验。”

在未来的几年里,研究者们能否对中国珠江三角洲和印度普那地区的一些问题提出适宜的解决办法,从而为世界其他巨型城市提供一个参考模式,这仍旧是个未知数。至于此后,政府到底能否最终采纳实施,现在还不得而知。

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蒂巴伊朱卡女士说:“我们不能把人们从城市中赶出去,但是城市必须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改善交通,住房和供水等基础设施。” 这也是人居署长久以来所致力的工作目标,但是目前成效却不十分明显 。城市的发展依然迅猛,诸多问题也没有消失。贫穷本来是长久以来农村首要解决的问题,现在已经越来越成为城市的困扰。发展中国家四分之一的城市居民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Armut in Indien - Slum in Kalkutta Kinder Bevölkerung
贫困的印度儿童图像来源: AP

尽管如此,迁往城市或大都市的人数丝毫不见减少。许多人,尤其是从偏远农村来的,仍旧热切期待着能在那里找到一份工作或更美好的前程。跟据人居署的报告,每年约有2700万人在贫民窟中结束他们的淘金梦。世界上总共有10亿人口居住在贫民窟,首当其冲的就是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大城市,如印度的孟买,巴西的圣保罗等。

各大洲的情况都不太一样,但是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们所面对的问题却是相似的:全家人挤在几平米的小屋里,卫生条件极其恶劣,没有干净的水,许多人,尤其是小孩,都死于腹泻,肺炎以及疟疾。蒂巴伊朱卡女士说:“我们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和自然氛围。这不仅仅需要钱,也需要地方当局实施的继续教育。”

联合国人居署是联合国系统内负责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城市发展,协调人居方面的领导机构,从事促进落后国家发展,传播知识等工作。其前身是于1978年第一次全球移民高峰后成立的联合国人居中心。目前人居署在世界上80多个国家开展了200多个项目。自2002年以来,除了世界城市论坛外,每两年举行一次全球城市峰会。最近的一次是今年6月份在加拿大举行的。批评家们指责其管理薄弱。比如新生力量不足,资金来源短缺等。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