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产品质量乌云密布, “中国制造”等待阳光

多马 综合报道2007年8月23日

牙膏,玩具,轮胎,女士短上衣,本来没有太多联系的一系列产品突然同时出了问题,从美国到菲律宾,从日本到新西兰,五大洲各国纷纷开始“围剿‘中国制造’”。中国廉价产品面对的是进退维谷,还是可以等待柳暗花明?

https://p.dw.com/p/BXCL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的优势图像来源: AP

“乌云过后就是艳阳天,中国政府最近因应不断调高的产品安全性指标,为一系列产品召回行动买单,这些钱自然也不会白花。”路透社经济评论员维特里从目前世界各国纷纷开始严格控制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安全,并展开一系列召回行动中,看到了积极的一面。他认为,产品质量亮红灯会令中国和在中国从事制造业的国际大公司积极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国际大公司也不会轻易放手经过十多年苦心经营换来的今日中国市场环境。

维特里写道,中国逐渐取消对外国公司的贸易优惠,并控制低端展品制造业在中国的发展,这些都是中国政府推动公司向生产低耗能、低污染的高质量产品转型,并且要求在赢利中占有更大份额的经济策略。

“低端产品走到了尽头”

“这是一个危机,说明中国的低成本产品策略已经走到了尽头。”从事网上贸易沟通和资源求购的“全球采购”执行官派博斯说道。他认为,和原来的亚洲四小龙一样,中国也应该慢慢放弃原来的以低价产品来吸引买家的贸易策略。派博斯说:“价格低到了这样的地步,不通过生产‘不安全’产品和粗制滥造就几乎无法盈利。而解决之道只能是向高端市场慢慢移动,并且逐渐生产稍为高端一点的产品。”

中国政府应对产品质量,生产成本不断高涨

USA Mattel ruft Spielzeug aus China zurück
含铅过高的玩具被召回图像来源: AP

深陷在玩具、牙膏、轮胎的产品安全问题泥沼之中的中国政府,正在决心扭转这一趋势,宣称到2010年,政府将投资总共十亿美元来提高食品和药品安全,并加强对农场,工厂和酿酒厂的生产监控。中国还把产品质量有问题的429家出口商列入黑名单,并处决了被控收受贿赂的原药监局局长郑筱萸。

“亚洲科技与经济协会”的总裁凯德尔认为,太多的公司在降低成本的驱使下忽视了产品质量管理。他说:“各个公司应该比以往更多地投入到产品质量管理上来,以往他们太专注于‘自由放任策略’。当然,这中间有个成本问题。”

与此同时,从今年7月1日开始,出口商们也要面临中国政府对2831种出口产品取消产品增值税补贴的决定。税制改革的重点集中在污染严重的钢铁制造和水泥制造业上。凯德尔说,很多产品原来就是靠着这种补贴才能营利,所以中国政府取消补贴的行动把他们逼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

本周二,中国的一项旨在控制劳动力集中,生产低端产品出口业的法规正式生效。根据这项法规,占中国总出口的百分之十五的工业出口行业,需要在购买1853种原材料的时候上缴百分之五十的抵押金,而这些抵押金只有在生产的产品成功出口之后,才能重新领回。凯德尔说:“中国政府正试图鼓励本地各公司向价值链的高端爬升。而且由于一些国际贸易事件的影响,各个公司甚至更有动力生产高质量的产品。”

“问题不在于产品质量,而在于标准提高”

凯德尔提到的国际贸易事件,正是近期包括美国,德国,菲律宾,日本,新西兰等在内的国家,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始严格监控中国的出口产品质量,纷纷指责中国产品存在巨大安全隐患,并采取了一系列的产品召回行动。最引人注目的是全球著名的玩具公司马特尔(Mattel Inc.)从2006年11月份开始的召回有安全隐患的玩具行动,本月初,该公司从全球一共召回了1900万件中国生产的有问题的玩具。

近日,中国官方开始对世界各国的“中国制造”召回行动采取为自己辩护的态度,声称这些产品召回行动的原因在于新的安全标准,而不是中国产品的质量太差。根据法新社的报道,本周二,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高虎诚表示,被马特尔公司召回的产品中有1820万件被从货架上撤了下来,这全是因为今年五月份才生效的一项新的产品安全标准的实施。高虎诚说:“美国的销售商,主动地停止了在2007年之前从中国进口的玩具的销售,虽然这些玩具在当时还是符合安全标准的,这是非常负责任的举动。不过,严格地说,这一行动跟产品的生产制造完全无关系。”

留在中国

Chinesisches Kraftwerk
制造业不会在短期内离开中国图像来源: AP

中国政府一方面积极为中国产品辩护,另一方面也务实地改革中国的生产制造业和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对产品质量提高进行的投入自然会增加产品生产成本,而成本的增加可能最后会转换成在欧美商店里货架上的物品价格也水涨船高。这会不会造成制造业从中国流失呢?

全球制造业在线(MFG.com)的大中华地区总经理金先生认为,购买商和供应商都预期会有不同程度的价格提升。不过各个公司都会本能地跟供货商合作,调整策略,降低成本,有需要的话也会在中国寻找新的供货商。他说:“人们仍然在从中国进口货物,现在还不是世界末日。”在提到中国新的税制改革的时候,他说道:“这并不是说,中国已经不再有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了。”

派博斯同意上面的看法:“没错,价格在上涨,供货商的压力越来越大;不过对购买商来说,中国产品的性价比仍然很高,他们不可能在世界上的任何其他地方找到如此据有优势的性价组合。”

除此之外,很多公司不光是在中国生产出口产品,他们也为中国本地市场生产产品。所以,从中国撤走生产并不是一个短期内可预期的前景。凯德尔说道:“你不可能把数十亿的进出口买卖一夜之间从中国撤走,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大公司们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所以,转型会像是巨轮调头,十分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