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巨大需求引发新一轮全球原料争夺战 | 媒体看中国 | DW | 31.10.2009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媒体看中国

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巨大需求引发新一轮全球原料争夺战

过去两年,全球范围内争夺原料和土地的现象有增无减。继石油价格暴涨之后,耕地和农产品的价格也在爆炸。《星期日世界报》忧心忡忡地观察了这一世界性的新动态:

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原材料作为后盾,钢铁也是其中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原材料作为后盾,钢铁也是其中之一

"富有的石油国家和兴旺的转型国家在全球越来越多地获取耕地、稀有原料的开采地和用于保障本国石油供应的独有专利。专家们估计,三年内仅非洲就有两千万公顷的土地转到外国投资者手中,特别有争议的现象是,经常有国家力量参与其中。所以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警告防止'新殖民主义'和世界经济出现新型依附关系。

国家参与这些活动的确是新现象。过去,最多只有一些工业国的企业争取获得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耕地和原料开采权。但随着巴西、中国、印度、俄罗斯和海湾国家的经济崛起,不仅购买紧缺农田和原料开采地的竞争者明显增多,而且正如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哈拉姆所说,'过去与今天购买土地的区别在于新交易成了政府执行的政策之一'。购买土地早已是国家扩张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星期日世界报》的文章指出,新兴国家对粮食和原料需求的不断增长导致了新一轮国际竞争,文章以中国为例写道:

"走在最前面的是中国,它执行进攻型的保障全国原料供应的策略。它不仅以高额关税阻止本国的373种稀有金属出口,也以强权和大量金钱执行原料供应全球战略。

北京政府把巨额外汇储备用于购买原料开采地、钻探权和开采专利。为获取国外原料,中国仅去年就支付了580亿美元,这使得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国家控制的方向发展,今天世界上由国家控制的石油开采已占全球开采总量的83%,而七十年代时不足40%。

中国比其它任何国家都更为系统地扩大自己在海外的石油开采地和农田。它在许多亚洲国家,如缅甸、老挝和菲律宾,生产稻米、鱼类、大豆和甘蔗。同时,人民共和国以目标明确的供应战略为中国经济的巨大增长提供后勤保障。为避免石油供应依赖海湾国家,中国与其它国家签订了许多原料供应合同。安哥拉现在已超过伊朗和沙特阿拉伯,成了中国的最大石油供应国。"

文章最后写道:"这样的大甩卖不会不给发展中国家的居民带来后果。53个非洲国家中,43个无法向居民提供充足的食品。即使外国投资者在购买土地和开采地时往往也给予所在国政府诸如建设基础设施等一些甜头,但这些许诺最终大多没有实际意义,因为雇用的农工并非本地工人,而是外国劳动力。莫桑比克就有一万名中国移民在经营租赁的稻田。"

编译:王羊

责编:石涛

本文摘自或节译自其它媒体

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