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移动”,全球关注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5年2月5日

第三届世界移动论坛于2月1日到2月3日在斯图加特召开。“中国与移动”成为本届论坛主题。

https://p.dw.com/p/6Cq1
过去是马车,后来是汽车。如今人类“移动”的象征又是什么?图像来源: dpa

“移动”这个概念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人口的迁徙,货物的运输,信息的交流。本届世界移动论坛讨论的内容也相当广泛,从自行车到磁悬浮,从能源分配到新技术,从交通管理到外商投资。不过,所有这些内容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中国。

如何让13亿人动起来

中国大城市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应怎样管理?中国市场对外国投资商而言有什么机遇和风险?汽车工业应向何处发展才能做到既节能又环保?几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科学界人士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巴符州环境交通部长斯蒂文-玛普斯认为,最重要的是关于“如何让13亿中国人动起来”的讨论。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对基础设施,交通,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2004年中国进口石油超过一亿吨。中国的天然气产量仅次于美国,在世界排名第二。在全球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

究竟怎样做才能既让中国人动起来,又避免交通阻塞,同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对以经济杠杆作调节器的争议

由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的团体-罗马俱乐部主席米勒认为,通过经济杠杆进行调节是最好的方法。他主张提高能源价格,迫使人们改变消费习惯。如果汽油费很高,人们自然会放弃购买私家车而改乘公共交通工具。

不过,有人不同意米勒的观点。德润时代图文制作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吴铮认为,中国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很大,提高价格只能限制穷人购车,它不但解决不了能源和环境的根本问题,反而还限制了中国农村的发展。他主张在降低汽车价格,发展汽车工业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巴符州州立银行董事会主席雅什辛科也表示,不能因为能源问题而限制人们的机动性。

开发新技术或许是根本出路?

新技术是此次世界移动论坛的另一个主要话题。同济大学教授万钢参加了名为“新技术-对未来的挑战”的专业讨论。万钢除了担任同济大学校长,还是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负责燃料电池汽车项目。

万钢指出,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作为一种战略物资,石油对未来的意义越来越大,但它能维持多长生产,是一个疑问。因此,如何开发脱离对石油单一依赖性的汽车,这是无论大企业还是政府官员都在考虑的问题。

据万钢介绍,造成中国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不是煤炭的燃烧而是汽车尾气。中国从1997年开始了环保轿车项目。目前在北京和天津的街头跑着大约2万辆使用天然气的轿车。除了天然气汽车,清洁能源车的类型还包括电动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

“世界上到处都有中国人的身影”

除了讨论,戴姆勒-克莱斯勒,欧宝,通用汽车等20多家企业还在会场展示了他们的产品。世界移动论坛的负责人伯特贝克表示,他对此次活动非常满意。他说:

“14个月前我们决定把中国作为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因为中国人口的流动性在迅速提高。当然这种人口的流动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对资源的消耗。我认为把中国作为这次论坛的主题是非常正确的,因为世界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国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