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的增长中国已经不再需要了” | 经济 | DW | 20.01.2015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经济

“两位数的增长中国已经不再需要了”

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创下1990年以来最低纪录。经济学家黄卫平在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指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中国不会再像过去那样靠投资把增长率硬拉到两位数了。

德国之声中文网: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字,2014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7.4%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7.4%,比原先政府设定的目标7.5%略低。您认为这0.1个百分点到底差在哪里呢?

黄卫平教授: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首先因为经济基数越来越大,不可能永远保持原来的那种高速增长,这哪个国家也做不到。第二,如果纯粹追求速度的话,那么靠投资、靠投入要素这不是做不到,但这种发展对于中国来说已经是不可持续的,对于全世界来说也是如此。所以中国经济必须转型,而要转型显然就不能保证这么高的增长速度了。

所以大家现在都在谈论一个词汇"新常态",您能不能简单解释一下这个概念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其实最早"新常态"是美国人提出来的,是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头脑人物提的,当时是指经济增速下降、失业率高企,国家财政赤字居高。习近平所说的"新常态"其实是另一个意思。他在去年到河南考察的时候提出了"要适应新常态"这个说法。在APEC首脑会议上,他自己是这样解释这个概念的:中国的新常态,尤其从经济角度讲,是三层意思:第一,经济增长从高速变成中高速;第二,经济结构尤其是需求结构要发生根本变化;第三,增长动力不能继续依靠投资,而要靠创新驱动。三者结合起来,就是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新常态"如果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就是从小康到富裕的必经之路。

从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过去多年一直持续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冷却。是否依靠房地产市场拉动经济增长率的局面将会改变?

房子这个东西,它的功能有二重性。一是可以安居,一是可以投资。从投资的角度看,这个房子就变成了金融属性;从安居的角度看,房子就是消费品属性,这是两回事。丛现在来看,房子是正在回归它的商品属性。中国目前人均GDP大概有个7400美元左右,但是人均居住面积却有38平方米,香港那么富裕人均居住面积才15平方米。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中国如果不把房子当作投资产品,而是提高民生的消费品的话,目前基本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了。增速下降那是必然的。从库兹涅茨周期来看,房地产的兴衰周期一般是十五到二十年一个循环,从上世纪末中国房市大发展以来,到现在算下来也差不多该进入周期下行了。如果房地产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未来就必须要加大农业和服务业的投资。但这两个领域的投资能不能弥补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投资下滑,这是个问题。

中国的经济既然要转变发展模式,"新常态"必然会导致不同的经济行业中出现"赢家"和"输家",那么中国要如何处理这些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平衡呢?

现在首要问题不是平衡利益。从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转型和调整已经是迫在眉睫不得不做了。过去中国人生活水平急剧提高,大家都能获得利益的时候,那是依靠规模的扩大。而这规模又不是依靠创新和提高生产率获得,而是靠砸资源毁环境得来的。这种模式是不可能长久的。因此现在不是谁赢谁输的问题,而是中国人必须齐心合力,至少为转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然后再去讨论利益分配的问题。去年中国经济有一个满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经济增速下滑,但是就业增长,收入增长,而且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更快。所以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应该说还是照顾到了民生,照顾到了低收入群体,总体势头还是好的。

那么您认为未来几年中国能否维持现有水平的经济增长呢?

要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底线是多少,如果要看十八大所设定的任务的话,那就是从2010年到2020年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下来达到7.2%。我不认为这是一个特别难达到的目标。因此,要说两位数的增长,中国已经不再需要了;要说太低也不太可能。保持7%左右的增长率,完成到2020年达到小康的目标,这个我觉得还是有把握的。我认为未来的增长率既不会太低,但也不会再出现像过去那样靠投资把增长率硬拉到两位数的局面了。

但是随着中国2014年经济数据的公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下调了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该组织估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今年能有大概6.8%的增长,明年的增长率可能只有6.3%。那么您又怎么看待这个数据呢?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每年都有预测,他们的预测跟我们报的数据永远都有差距。就看你信谁了。另外还应该考虑到统计口径的差异。要从实际来说,中国实际的经济规模远大于现在报出来的数据。因为中国的地下经济谁也不知道有多大规模,中国的服务业究竟创造了多少附加价值也不清楚。所以不管采取哪种统计学的方法,即使是很科学的方法,恐怕得出来的数据也跟实际有很大差距。对于IMF的预测,我同意中国经济增长是在减速,但具体数据是多少,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恐怕都不是那么准确的。

面对中国经济增长局面的变化,可能德国和欧洲的媒体最关心的就是,中国经济结构的改革,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改变,会对德国乃至欧洲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因为随着中国收入水平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不断提高,传统的出口经济优势可能会逐渐丧失。因此,未来中国需要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所以今后在低端产品或者说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中国产品在欧洲的竞争力可能还不如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以后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会越来越高,可能会和欧洲本地企业形成一种竞争合作的关系。中国进口的产品中会有更多是用于清洁技术、节能的机器设备和技术。一句话,贸易的总额还会继续增加,更重要的是结构和质量的变化,这对于中欧的合作从长远来看是有好处的。

黄卫平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世界经济、亚太经济合作和中国改革开放。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