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 | 文化经纬 | DW | 01.04.2013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

连接中国与西方的“丝绸之路”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但是这个名称是如何而来?恐怕知道的人就不那么多了。其实,这是100多年前一个德国人的“发明”,而他的名字叫李希霍芬。

(德国之声中文网) 直到1854年,日本帝国经历了多个世纪的闭关锁国状态,美国成功地在这一年和该国签订贸易协议。1860年的普鲁士政府生怕落后,作为回应,也派出一支考察队。该考察队身负完成和中国、日本以及泰国签订贸易协议的任务。当时还很年轻的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之后世界闻名的地理地质学家也是这支考察队的一员。

远征亚洲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丝绸之路“的命名者李希霍芬

李希霍芬于1833年在上西里西亚卡尔斯鲁赫厄(oberschlesischer Carlruhe)出生。自幼就对地质学着迷的他毕业于柏林大学的地质学专业。很快他便渴望前往他认为极富探索价值的东亚。1860年普鲁士派往东亚考察队成立的正是时候。考察队经历数个星期的航海后终于到达福尔摩沙、摩鹿加、菲律宾群岛及爪哇岛并稍作休息。1861年底当普鲁士考察队的队员们从曼谷启航回家时,李希霍芬却没有上船。

他另有路线计划:他想途径西伯利亚返回普鲁士。这个冒险的想法却未能实现。因为他欲途径的路上突发多起起义事件,想要顺利这些地方通过几乎不可能。李希霍芬彻底改变路线方向而前往了美国加州,并于1862年至1868年期间暂留在这片新大陆上。然而,其它目的地却更加吸引他。在和一位同事聊天中,李希霍芬找到了他的任务:探究中国。他认为中国在当时所有的知名文明国家里是人们最少探究的国度。

从广东到蒙古

怀着激动的心情,李希霍芬开始了一次让他最终声名大振的考察旅行。1868和1872年之间,他在中国共旅行7了次,途经当时中国18个省的13个。 路上惊险重重,当时的中国起义四起,外国人在最好的情况下被看作是稀有人种,如果倒霉的话甚至会受到攻击,更别说李希霍芬一句中文也不会讲了。

李希霍芬多年在中国的考察成果彻底改变了西方对中国的认知。他以绘画的方式将自己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从西部的西藏高原到东部的贸易大都会上海,从北面的蒙古到南部诸省,李希霍芬的足迹遍布全国。路过的山脉和平原他也一一画下并从地质学的角度潜心研究,风和天气对土壤影响同样也是他考察的内容。

Seidenstraße Jiayuguan Pass

“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嘉峪关

研究到底

比起对动植物的研究,李希霍芬更加关注人文。就像在一本考察队的手册里描绘得那样:"他的脖子上总是用绳挂了一支长长的铅笔",李希霍芬就是这样记录在中国所经历的一切。即使自来水笔被烧坏了,也无法阻止他研究到底。最终,他将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最古老的贸易之路命名为"丝绸之路"。李希霍芬却又接到另一项考察任务。普鲁士政府希望他能找到中国的地下宝藏的位置及其开采方式。

李希霍芬在中国呆了12年,1872年他才回到普鲁士。可能除了知名研究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之外,无人能像李希霍芬一样探究了如此之多的地图上的空白地带。在祖国等待他的是荣誉和名气。在遥远的中国甚至有座今天叫祁连山的山脉是以他的名字命名"Richthofen-Gebirge". 。他也积极为扩张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做宣传。对古老的中国来说李希霍芬的发现却是它衰落的开始。中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逐渐成为被殖民列强进行经济剥削的土地。

作者:Marc von Lüpke 编译:安静

责编:雨涵

相关音频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