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香港經濟展望:人才荒頭號挑戰 全面復甦還望明年

Phoebe Kong(發自香港)
2023年1月21日

中港通關、清零告終,香港以一系列經濟利好消息開始2023年。但在中美角力和人才外流之下,經歷政治和經濟重創的國際金融中心如今奮力追後落,真的有力回朝嗎?德國之聲專訪香港歐洲商會、外國和本地經濟師,分析香港經濟復甦的前景和暗湧。

https://p.dw.com/p/4MV9s
香港商會調查:四成受訪企業認為最壞的時日已過,但另有四成企業擔憂生意比疫情前差
香港商會調查:四成受訪企業認為最壞的時日已過,但另有四成企業擔憂生意比疫情前差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M. Clarke

 (德國之聲中文網)經歷最嚴峻的新冠疫情、最嚴厲的防疫政策,2022年的香港經濟、股市和樓市皆陷入多年罕見的萎縮,不少分析指去年經濟增長會跌至負3%。 2023年伊始,隨著中國取消入境隔離政策,連接中港的鐵路、穿梭巴士、渡輪等陸續復運。中國打開邊境大門,是香港許多商家引頸以待的時刻,冀盼盡快嘗到通關帶來的甜頭。

香港大學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預期,香港今年有2.5%經濟增長;香港總商會預測增長率是3.8%。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所長莊太量更加樂觀,認為可望達到5%增長。他向德國之聲表示,除了中國開關,去年經濟收縮的低基數效應也是增長主因。

香港從去年第四季放寬入境限制至「0+3」後,大大刺激港人外游意欲,對振興本地市道的效用卻很有限。即使本月初與大陸通關至今,北上的人流佔多數,南下的以香港居民或探親目的為主,市面人潮暫未見明顯增長。反觀澳門不少飯店的農歷年假預訂已經爆滿,業界預計整體入住率可達九成。

疫情前,訪港旅客每年平均有5000萬至6000萬人次,暴跌至去年只剩約60萬人次。即將迎來開關後首個農歷新年,商界期盼「旺丁旺財」。莊太量看好高鐵復駛後會吸引更多遠途大陸客來港,半年內總旅客量可回復六至七成。

中國開關:疫苗旅遊興起 香港成熱門

通關未抵銷阻力 全面復甦料待明年後期

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抱持較審慎的看法,預測本年經濟值緩緩增長1.4%,其高級經濟師陳進來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指,這個數字已經把通關因素計算在內。環球經濟持續緊縮令出口受壓、美國加息未止,都是拖累香港的外圍因素。他亦認為,港府連續兩年向市民派發消費券後,今年在這方面的開支會變得慬慎,令本地消費力道減弱。

陳進來告訴德國之聲:「沒錯,中國開關會帶來復甦帶來助力,但無法抵銷那些強勁的阻力,它們短期內會繼續困擾香港。」牛津經濟研究院預期,要等到2024下半年香港經濟才會全面復甦。陳進來和莊太量都認同香港股市今年會回升,特別是中國當局釋出訊號,即將結束對科網大企的整頓打壓。

香港總商會的商業前景調查結果顯示好壞參半,四成受訪企業認為最壞的時日已過,憧憬今年營業額會上升,但仍有四成企業擔憂生意比疫情前差。市場普遍預料,通關後最先受惠的會是旅遊、零售、餐飲、飯店業。

但莊太量指出,上述行業的增長未能補償金融和轉口——香港兩大產業的損失,其復甦速度仍然受制於不可控的隱憂。他舉例由於疫情封關和企業撤資,金融業表現去年連續三季衰退,影響最大的資產管理業現在還處於收縮期,資金會否回流存在不確定性。

香港外資專才撤離潮:什麼令他們非走不可?

歐洲商會:人才荒是頭號挑戰

香港是外資企業的區域總部集中地,不少主管中國業務的行政高層落戶於此。去年首季爆發第五波疫情期間,香港人口淨流出高達十幾萬人,當中除了移民的港人外,還包括不少外資公司職員。香港歐洲商會當時公佈的業內調查顯示,一半受訪者的公司會在一年內完全或局部遷離香港,肯定不會走的僅17%。

香港歐洲商會副主席Claus Schuermann本月接受德國之聲專訪稱,的確有企業因為清零政策而遷到新加坡和杜拜等地,但商會沒有統計數目。按照他們的觀察,考慮撤離的公司比採取實際行動的多很多,疫情期間香港歐洲商會的會員總數甚至輕微增加。他認為目前餘下的外企大多傾向留港,因為中國依然是「大到不能放棄的重要市場」,香港的地理位置比任何其他地區都優越,現階段難以被完全取代。

雖然清零政策的障礙已除,但人才荒問題未有解決。 Claus Schuermann坦言:「相比企業遷離,人才外流是更嚴峻的問題,我認為那是復甦的頭號挑戰。」香港2020年中實施國安法,直至去年10月230人被捕,包括最知名的民主派領袖、媒體管理層、示威者等。西方國家猛烈抨擊國安法侵蝕香港的基本人權和自由,相應地推出制裁和移民便利措施。

Claus Schuermann形容,駐港的歐洲企業普遍不太擔憂近年的政治和司法變化,可是它所引發的港人移民潮,同樣令外資公司陷入困境。 「外企不光需要外國人才,在日常運作中,外國高管手下還有很多本地人一同工作。在移民潮下,聘請本地人變得更加困難,而且離開的港人很多都是管理階層,許多公司都人手不足。」

港星相爭 人錢回流?

疫情封關令一些資金遷移外地,新加坡是受歡迎的目的地,該國更調高去年的經濟增長預測至3-4%。牛津經濟研究院高級經濟師陳進來認為,目前香港的復甦速度落後於新加坡和其他國際金融中心,但兩地不能直接相提並論。 「新加坡更著重於擔當東南亞市場的大門,而香港的是進入中國的通道,只要外資想與中國做生意,對它們而言香港仍然具吸引力。」

莊太量認為:「大家每一天都要賺錢,就是看哪裡更方便,金融中心不是說搬就搬。」舉例說香港的銀行數目和股市市值大於新加坡,未能被取代。至於人才外流問題,他預計會有三分一到四分一移民港人回流。 「不相信人人都在外國賺到錢,待香港經濟復常,部分人都會回來賺錢」。但他稱目前政策不到位,建議在稅務優惠外推出更針對性的配套,例如協助外地優才的子女找學位。

中美關係緊張持續了一段時間,香港的經濟地位因政治問題受到質疑。陳進來分析,在可見將來美國不會改變對華路線,對在中國和香港有商業利益的企業,構成潛在地緣政治風險。但他相信對香港的影響有限:「除非西方把香港視為與中國完全一樣,不再使用香港銀行服務和運作中國業務,否則如現在的情況所見,外資仍對香港金融體系抱有很強的信心。」

香港歐洲商會副主席Claus Schuermann亦相信,一部分外企和資金會考慮回流。原因是歐洲企業要同時面對歐洲的難題——俄烏戰爭、供應鏈和能源問題,其造成的高通膨反而成為企業遷往中國、香港或其他亞洲地區的誘因。 「歐洲應對地緣政治的手法相對溫和,這是香港和中國也認知的。」他續道:「歐洲商界希望與地緣政治張力保持距離,即使身處局勢複雜的地區,企業只是想尋找商機。」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